參考消息網7月11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9日發表題為《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反復無常,談判還有什么意義?》的文章,作者是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客座高級研究員斯蒂芬·奧爾森。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總統特朗普設定的90天“對等關稅”談判窗口期已經結束,但結果并沒有引起很大的震動。美國向多國發出信函,將談判截止日期延長至8月1日。
最初,白宮表示,各國正排著隊準備達成協議,并自信地宣稱,美國可以“在90天內達成90項協議”。然而隨著實現這個壯舉的可能性越來越低,美國政府轉向第二階段計劃:在90天內達成一定數量的協議。
隨著7月9日的最后期限越來越近,事實證明關稅談判比預期的更加困難——貿易伙伴們也不那么順從——特朗普團隊進入了第三階段計劃:美國將確保與一些國家達成“分階段協議”,而不是最終協議。
美國主要貿易伙伴的政府官員已經注意到這些反復,并且可能正在考慮幾個日益明顯的問題。
首先,這些談判是否能解決任何問題,或者它們只是特朗普為美國觀眾表演的真人秀的一部分?盡管特朗普總喜歡拋出一些含糊不清的措辭,鼓吹已經“達成”的貿易“協議”,但大多數細節和許多最棘手問題仍有待談判。
這對特朗普有利,讓他能向美國公眾展現自己是一位談判大師,穩步積累貿易“勝利”。大多數國家參與談判的初衷是以盡可能皆大歡喜的方式解決摩擦點。但隨著事態發展,許多人會懷疑,特朗普政府是否在玩另一種把戲。
另外,“對等關稅”是一種障眼法嗎?當美國推動達成一些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等關稅”影響的基本協議時,一個可能更具威脅性的關稅問題正在悄然逼近:針對特定行業的關稅。
特朗普政府已對鋼鐵、汽車、木材等一系列重要行業實施或威脅征收25%至50%不等的關稅。對于相關國家而言,針對特定行業加征關稅的影響可能至少與“對等關稅”一樣具有破壞性。為獲得“對等關稅”減免而向美國作出讓步可能是徒勞的。
特朗普堅稱,他在貿易談判中握有“所有牌”,各國需要坐到談判桌前,接受他的要求,否則將面臨后果。
展望未來,問題在于,是否會出現一個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上,各國看到美國日益過分的反復后,最終決定讓特朗普獨自拿著牌坐在談判桌前。(編譯/郭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