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近日,南都記者從五邑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機自學院”)獲悉,該學院與信息工程學院共同完成的《需求導向、學科交叉、產教融合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教學成果,以大灣區智能裝備產業需求為導向,創新采用“新技術+專業”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產教融合平臺建設和新工科課程建設,形成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據悉,該教學成果已獲五邑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準備申報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五邑大學學生在進行實操。
記者注意到,該體系創新采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爬梳產業人才需求,以需求為導向構建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建立新技術領域拓展、內容重構的課程體系,讓學生緊跟技術發展步伐、增強學科交叉能力;讓教學與企業科研緊密結合,教學任務因科研內容而定,學生參與研發,實現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互補。
該教學成果完成人之一、機自學院院長李辛沫認為,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這也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如何保證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相適應?獲取產業人才需求關鍵信息是關鍵。
五邑大學學生為參加比賽的機器人進行調試。
該教學成果主持人、機自學院副院長江勵介紹,該教學成果運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搭建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領域專業知識與能力需求信息云平臺,快速獲取大灣區智能裝備行業新業態人才需求的關鍵信息,并通過廣泛構建產教融合體獲取人才需求和培養數據,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合理性閉環評價。“我們通過大數據技術,抓取人才需求的關鍵信息數據,再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形成了人才培養目標評價體系。例如個人素質方面,形成了組織協調與溝通能力、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新技術接受能力等不同目標。”
記者了解到,2018年以來,機自學院與大灣區48家知名智能裝備企業建立穩定產教融合合作關系,共同培養產業工程師。在培養過程中,學院獲取大量實際需求和人才培養情況反饋數據,形成數據閉環。最后對構建的數字化體系進行持續優化改進,形成獲得企業認可的培養目標需求。
采寫:南都記者 嚴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