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昌寧縣某鎮某村5戶村民因擴寬入戶道路,需占用楊某承包經營的集體土地。雙方協商未果,經村委會調處,5戶村民對修路占用土地向楊某進行了補償,路面得以擴寬。
2024年,5戶村民計劃對入戶道路進行水泥硬化,施工過程中不慎損壞楊某房屋的圍墻基腳,引發新的權屬爭議。
村委會多次組織協商,楊某要求收回被占用的土地,退還2019年因地被占獲得的補償款。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共同申請昌寧縣某鎮人民調解委員會介入調解。
調委會立即派遣調解員收集相關證據材料,包括2019年的調解卷宗、調解證詞、土地產權證明等,隨后采取“背對背”的調解方式,分別與楊某和另外5戶村民進行深入溝通。
與楊某交談時,調解員耐心傾聽他的委屈與訴求,詳細記錄下每一個細節,并不時給予其情感疏導。
對另外5戶村民調解時,調解員釋明民法典關于相鄰關系的規定,強調“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引導他們換位思考。
經過多輪溝通,調解員終于說動雙方進行現場“面對面”調解。面對楊某的堅決態度和5戶村民的堅持,調解員結合土地權屬證明,明確權利義務關系,提出折中方案。最終,雙方達成協議,5戶村民支付賠償金,楊某同意他們繼續使用道路,并配合完成司法確認手續。
后續回訪顯示,目前道路硬化工程已按期完工,圍墻修復通過驗收。一場可能激化的鄰里糾紛在調解員的努力下圓滿化解,既保障了村民的通行權益,又維護了楊某的合法利益,彰顯了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記者 李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