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江西鷹潭7月11日電 題:農地入市,江西余江算了“三筆賬”
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 李韻涵
土地承載產業,產業吸引人才,人才又創造更多的機會,良性循環正在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上演。其發展契機就源于農地入市的改革。
記者日前走訪余江區錦江鎮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園,這個一期占地114.5畝的示范園就坐落于入市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上。示范園緊鄰村莊,園區內一幢幢工業標準廠房整齊排列,目前已有12家企業入駐投產,曾經沉寂的村鎮重現活力。
圖為鷹潭市余江區錦江鎮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園。(資料圖,余江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余江先后經歷了三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針對農地入市,當地算了“三筆賬”。
首先是“土地賬”。
鄉村振興、產業導入需要土地來承載。余江區錦江鎮副鎮長許亮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余江區2004年建立錦江微型元件產業基地,經過多年發展,精密制造等產業已有一定基礎,不少企業希望在此設廠,但苦于沒有足夠的空間。
但同時,城鄉二元結構下,大量農村集體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甚至閑置,農村資產處于“沉睡”狀態。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成為破局關鍵。
許亮透露,園區一期的114.5畝土地有兩個來源:一是原前進村紅磚廠(94.5畝),磚廠已經廢棄,這一地塊就被納入就地入市地塊;二是原先磚廠邊有20畝林地,通過與余江區內其他地塊進行指標置換,采用異地調整入市的方式加以利用。入市后,當地還申請了集體產業園抵押擔保貸款,并用此來建設工業廠房。
其次是“產業賬”。
有了發展空間,需要導入產業。
鷹潭華和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駐這個園區的企業之一。該公司總經理龔洋洋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公司總部設在東莞,主要從事汽車零部件、配件制造等。近些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增長迅猛,企業原先產能不足以滿足訂單的快速增長,需要擴大生產。“我們這個廠房占地1萬平方米左右,差不多的面積,租金價格只要東莞的三分之一”。龔洋洋說,公司的原材料以銅基材料為主,而鷹潭正是銅基材料基地,可以實現本地化就近采購。而且物流也很快捷,“今晚把物料準備好,明天就能送到東莞、深圳的客戶手中”。
7月10日,記者走進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錦江鎮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園,圖為園區內的江西沃森戶外用品有限公司廠房。中新社記者 李韻涵 攝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保奎透露,其在調研中發現江西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的最主要承接地。
距離華和精密不遠處是生產戶外折疊桌椅的江西沃森戶外用品有限公司。該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安京輝說,公司原本是做戶外用品貿易的,只做品牌,沒有工廠,而介入生產之后,能降低成本。這里廠房價格很有優勢,而且工廠的標準化程度比較高,“我們現在成本下降了15%-20%”。
還有更為重要的“民生賬”。
據許亮介紹,這個示范園的集體土地入市后,并沒有選擇把錢直接分給村集體,而是將之作價入股,村民就成了小股東,每年有一筆收益。前進村黨支部書記陳利斌介紹說,入市土地每年總收益約58萬元(人民幣,下同),其中70%用于發展小型公益性事業,比如修路、裝自來水管等,剩余的30%用于差異化分配,參與的村民每戶平均每年有3000元左右收益。
村民還可以選擇就近在園區打工。錦江鎮前進村村民林冬明對中新社記者細數這些年生活的變化:他之前和妻子在外打工,但隨著村里產業發展起來,他們選擇回村生活,現在就在園區里工作。“雖然掙得不如在外地打工多,但其實家鄉花銷小,存款反而更多”,林冬明說,更重要的是孩子教育,在他和妻子的督促下,去年孩子考上了井岡山大學。陳利斌透露,前進村目前有160多人在園區工作,還有不少外地人前來就業。
如果從基本公共服務角度來看,許亮說,現在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領域,錦江鎮已經不比許多城市差,城鄉融合發展正穩步向前。(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