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滿朝鮮
要說這衛滿朝鮮,那故事可就曲折了。西漢初年,有個叫衛滿的燕國人,帶著一幫子人,渡過浿水就跑到了朝鮮半島,投靠了當時的箕子朝鮮。那會兒箕子朝鮮的君主是箕準,這人還挺實在,一看衛滿像個有本事的,就封他當博士,給了他幾百里地,讓他守著西邊的邊境。
可衛滿這人心眼子多,表面上對箕準恭恭敬敬,暗地里卻招兵買馬,把那些從中原跑過來的流民都收編起來,勢力越來越大。后來他瞅準機會,就騙箕準說:“不好了,漢朝的大軍打過來了,我得回都城保護您啊!” 箕準一聽,還挺感動,沒多想就讓他帶兵進來了。結果衛滿一進城,立馬翻臉,直接就把都城占了,自己當起了王,這是公元前 194 年的事兒,他把都城定在了王險城,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平壤,這就是衛滿朝鮮的由來。
衛滿朝鮮最風光的時候,管的地方可大了去了,方圓好幾千里地,不光有真番、朝鮮的本地人,還有不少從燕、齊那邊跑過來的亡命徒。地盤包括現在的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遼東的一部分。衛滿心里門兒清,知道漢朝厲害,不敢硬碰硬,就主動跟漢朝搞好關系,又是稱臣又是納貢的。漢朝那會兒正忙著休養生息,也懶得管那么遠的事兒,就跟他約定,讓他幫忙擋擋周邊不安分的部落,保護漢朝的邊境安全,衛滿一口答應下來。
可到了衛滿的孫子衛右渠當王的時候,這小子就不那么聽話了。他不光不讓周邊的部族跟漢朝來往,還膽大包天,派人殺了遼東的東部都尉涉何。這一下可把漢武帝惹火了,公元前 109 年,漢武帝派了五萬大軍,兵分兩路就打過去了。一路從遼東走陸路,另一路從山東坐船,直接渡海到大同江入海口。
打了一年多,到公元前 108 年夏天,衛滿朝鮮內部先亂了套。一些主和派的官員,眼看打不過漢朝,就把衛右渠給殺了,然后乖乖向漢朝投降。漢武帝也不客氣,直接把衛滿朝鮮的地盤分成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個郡,納入了漢朝的版圖,這下衛滿朝鮮算是徹底沒了。
扶余國
扶余國這地方,大概在公元前 2 世紀就有了,是扶余人建立的。一開始可能就是個部落聯盟,慢慢發展著就成了個像模像樣的國家,都城就在現在的吉林省吉林市一帶。
這扶余國最牛的時候,地盤可有兩千多里地,吉林大部分地方、黑龍江一部分都歸它管。東邊能到日本海,西邊挨著鮮卑,北邊到黑龍江流域,南邊就抵著高句麗和沃沮。從現在挖出來的吉林省農安縣的 “古扶余城” 遺址,還有周邊那些墓葬、遺址來看,當時這國家可是相當有規模。
扶余國的政治制度還挺像那么回事兒。國王權力最大,說一不二,下面設了不少官,什么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的,光聽這些官名就知道,他們跟畜牧業關系不小。從那些貴族墓葬的規模和里面陪葬的東西來看,當時社會等級分得清清楚楚,誰是貴族誰是平民,一眼就能看出來。
老百姓主要靠種地過活,從考古挖出來的那些鐵制農具,像鐵鑊、鐵鐮啥的,就知道他們種地的技術不差。畜牧業也挺興旺,養了不少馬、牛、豬,尤其是馬,不管是打仗還是做買賣,都老有用了。手工業也還行,能做出挺好看的陶器、青銅器,在農安等地出土的那些青銅器,造型獨特,手藝還挺精湛。
扶余國的人信原始宗教,把自然神靈當回事兒,老是祭拜。在一些墓葬里,挖出來不少跟宗教祭祀有關的東西,如玉器、骨器啥的。他們的喪葬習俗也有特點,貴族的墳修得老大,陪葬的東西又多又好,這也能看出當時的社會等級和宗教觀念。《三國志》里就記載,扶余國 “以殷正月祭天,國中大會,連日飲食歌舞,名曰迎鼓”,每年正月都要祭天,全國人聚在一塊兒,又吃又喝又唱歌跳舞,熱鬧得很,這 “迎鼓” 活動也成了他們文化的一部分。
不過到了公元 494 年,這扶余國就不行了,在高句麗的不斷進攻下,最終還是滅亡了。有人分析,扶余國后期政治腐敗,國力越來越弱,再加上周邊的高句麗等勢力越來越強,不斷擠壓它的生存空間,最后也就只能走向覆滅了。國滅之后,老百姓有的被高句麗同化了,有的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高句麗
高句麗這國家,是公元前 37 年的時候,扶余國王子高朱蒙建立的。這高朱蒙在扶余國受了不少欺負,沒辦法就跑到了卒本川,也就是現在的遼寧新賓縣,在那兒建立了高句麗。《三國史記》里就記載了這事兒,說高朱蒙是扶余國王解夫婁的庶子,因為受迫害才南逃的。從當地考古遺址來看,那會兒這地方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已經有了建立國家的底子。
高句麗這國家特別能打仗,也特別能擴張地盤。到 5 世紀最鼎盛的時候,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分地方,還有咱們東北南部的一些地方,都歸它管。東邊到日本海,西邊到遼河,南邊到漢江流域,北邊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考古專家還發現了高句麗的長城遺址,從遼寧丹東一直修到內蒙古赤峰,從這就能看出它當時的地盤有多大。
在政治上,高句麗是國王一個人說了算,下面設了不少官,像諸部大人啥的。國家還有挺完備的法律體系,從出土的一些碑刻和文獻記載里,能看出他們的法律對社會秩序、軍事管理這些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就說好太王碑吧,上面就記載了不少高句麗的政治、軍事事件,能讓咱們了解到當時的政治狀況。
農業方面,高句麗人特別重視修水利,建了不少灌溉設施,這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考古的時候,挖出了不少鐵制農具,像鐵鑊、鐵鐮這些,說明他們農業生產技術還挺先進。手工業技術也不含糊,能做出精美的陶瓷、金銀器、兵器啥的。他們做的陶瓷,造型和裝飾風格都挺獨特,在東北亞那一片都挺有名。商業貿易也挺活躍,跟周邊的扶余、百濟、新羅,還有中原王朝,都有生意往來。
文化上,高句麗受中原文化影響不小,用的是漢字,不管是碑刻還是墓葬壁畫上,都能看到漢字的影子。宗教信仰方面,主要信佛教,但也保留了一些原始宗教的東西。他們的墓葬壁畫可有意思了,題材特別豐富,有神話傳說、生活場景、戰爭場面啥的,藝術價值很高。就說吉林集安的那些高句麗壁畫墓,里面的畫生動得很,把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風貌都展現出來了。
不過到了公元 668 年,這高句麗還是沒了。唐朝和新羅聯手,打了好幾次仗,最終把它給滅了。有人覺得,高句麗后期內部政治動蕩,統治階層為了爭權奪利,鬧得不可開交,國力也就被削弱了。再加上唐朝那會兒國力強盛,又采取積極的對外擴張策略,聯合新羅對高句麗形成了夾擊之勢。而且,長時間的戰爭也消耗了高句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因素加在一塊兒,最終導致了它的滅亡。高句麗滅亡后,老百姓有的被唐朝遷到了中原地區,有的就融入了新羅和渤海國這些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