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據美國國務院6月28日公告,魯比奧宣布美國國際開發署自7月1日起終止所有對外援助項目。1961年,肯尼迪政府推動成立美國國際開發署,將其作為對外施加影響的工具。從最初覆蓋20多個國家,到巔峰時期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事處,這個機構的擴張軌跡,與美國全球霸權的延伸高度重合。
魯比奧(資料圖)
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預算常年維持在數百億美元規模。這些資金并非單純用于救災或基建,更多時候成了干涉他國內政的籌碼。在烏克蘭,該機構通過資助非政府組織,影響當地輿論走向,為政權更迭埋下伏筆。在中亞地區,其支持的“民主項目”多次引發社會動蕩。所謂“人道主義援助”,成了推行美式價值觀的特洛伊木馬。
(1)受援國若不配合美國外交政策,援助就會被削減或暫停。
(2)關鍵領域的援助項目,往往附帶開放市場、修改法律等條件。
(3)非政府組織接受資助后,需按美方指令開展活動。
2017年特朗普上臺后,對國際開發署的態度發生根本轉變。他提出“美國優先”原則,認為對外援助是“浪費納稅人的錢”。任內,該機構預算被砍掉12%,30多個國家的援助項目被直接叫停。當時的副總統彭斯公開表示,要讓援助“真正服務于美國利益”。
這些動作看似零散,實則為如今的徹底關停鋪平了道路。魯比奧的命令,不過是點燃了特朗普埋下的引線。
奧巴馬時期,國際開發署曾是其“巧實力”外交的核心支柱。他任內推動的“全球健康計劃”,讓該機構在醫療援助領域的投入增加40%。其團隊多次強調,援助是“低成本維護影響力”的方式。
魯比奧(資料圖)
小布什政府雖以反恐為核心,但也通過國際開發署在中東推行“民主改造”。他的國家安全顧問曾坦言,沒有這個機構,美國在伊拉克的重建“根本無法推進”。如今魯比奧的決定,引發民主黨強烈反彈。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公開指責,這是“自毀長城”的行為。兩黨在援助問題上的分歧,本質是對美國全球戰略的路線之爭。
國際開發署的關停,直接影響全球2.3億依賴其援助的人口。在撒哈拉以南非洲,40%的農業技術支持項目將中斷;東南亞地區,12個環保合作項目面臨資金鏈斷裂。更深遠的影響在于軟實力的流失。過去60多年,該機構通過教育、醫療等項目培養的“親美群體”,正隨著援助中斷而逐漸疏遠。歐洲盟友也表達不滿,歐盟對外行動署稱,美方此舉“讓全球治理出現巨大缺口”。
(1)發展中國家可能轉向其他援助方,加速國際秩序多極化。
(2)地區性組織將填補空白,美國主導的援助體系進一步瓦解。
(3)民間合作項目中斷,可能導致美國在當地的形象持續下滑。
中國對外援助從不附加政治條件。過去10年,中國在非洲修建的鐵路超過1萬公里,援建的醫院讓5000萬人獲得基礎醫療服務。這些項目的推進,完全基于受援國的實際需求。
美國國際開發署則不同。有數據顯示,其80%的援助項目集中在戰略意義重大的國家。在拉美,70%的農業援助要求受援國購買美國種子;在亞洲,能源項目必須采用美國技術標準。
這種差異,讓國際社會對兩種模式的評價日漸清晰。當美國的“援助”成為政治工具時,中國的合作共贏理念正獲得更多認同。
魯比奧(資料圖)
從肯尼迪到拜登,11任總統都曾將國際開發署視為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如今魯比奧的一紙命令,讓64年的布局戛然而止。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美國霸權收縮的縮影。軍費雖仍居世界第一,但海外基地的縮減、盟友體系的松動,都在印證一個事實:維持全球霸權的成本,已經超出美國的承受能力。關停國際開發署,不過是其戰略收縮的第一步。未來,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保持影響力,將是美國面臨的最大難題。而那些曾被其視為“棋子”的受援國,正在重新思考自己的外交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