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暑氣漸盛
諸暨的氣溫一步一個臺階
持續攀升
有不少人“熱”進醫院!
諸暨中醫院
一個月確診6例熱射病
6月以來,諸暨市中醫醫院已有20多例中暑病例,其中6名患者被確診為熱射病。
這些熱射病患者大多是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的戶外工作者。其中有一位患者在務農時暈倒,被送到醫院時體溫有40.2℃,好在經過治療,目前已無大礙。
據了解,熱射病患者分勞力型和非勞力型兩類,前者以露天戶外勞動者為主,如建筑工人、環衛工人、交警、快遞員等,因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成為熱射病的“高危群體”,后者以老人、兒童、孕產婦、患基礎疾病者等人群為主。
了解到,自6月份以來,已有多位市民中暑,還有部分患者確診為熱射病,主要以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的戶外工作者居多。
急診科副主任朱澤說:“上午就有一個患者送來,在務農時暈倒,我們一量體溫有40.2℃,還好經過治療并無大礙。”
融媒體記者 周志豪/攝
熱射病也稱重癥中暑,是由于人體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導致機體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至超過40℃,并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等多器官系統損傷的嚴重臨床綜合征。
其發病機制是身體產熱與散熱失衡,可以理解為身體的冷卻系統崩潰,核心體溫會超過40℃,甚至可以達42℃以上。
“中暑按照嚴重程度分為三個等級,熱射病是最重的一個,大腦會‘宕機’,器官會‘罷工’,還會出現循環中樞系統的衰竭,死亡率可以達到30%。”朱澤說,熱射病患者分勞力型和非勞力型兩類,前者以室外工作者為主,后者以老人、孕婦小孩、患基礎疾病者等人群為主。
發作前,身體會拼命發出這些“求救信號”:面色異常,突然通紅或者慘白;大汗淋漓,或者完全不出汗,皮膚又干又燙頭痛欲裂;大腦反應變慢,說話顛三倒四,或者昏昏欲睡;心跳加速,呼吸又淺又快;胃腸道“翻江倒海”,惡心、嘔吐、拉肚子;肢體不聽使喚,肌肉抽筋,視力模糊。
如果感覺身體不對勁
可以用這些方法施救
預防熱射病重在防護,在超高溫情況下應盡量減少在烈日下暴曬,出門時最好戴寬檐帽或撐傘,宜穿透氣易散熱的衣服;別等到口渴才喝水,流汗多時最好多喝淡鹽水。
此外,高溫天工作時間不宜過長,強度不宜過大,要保證睡眠充足;在家中或隨身準備一些解暑藥物,如藿香正氣水等。
“熱射病必須準確識別,及時施救。‘降溫第一,轉運第二’,這是撥打120后的急救法則。”朱澤分析說,首先是快速撤離“火線”,把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最好是有空調的房間,迅速脫掉外衣幫助散熱。其實是降溫,這是核心操作,最推薦的方法是冷水浸泡,把患者脖子以下泡在浴缸或水池里。
次選方法是“涼水+風扇”,用冷水澆淋或噴濕全身皮膚,同時用風扇、扇子拼命扇風,讓水分蒸發帶走熱量,還可冰敷重要部位,如戴冰帽或頭枕冰枕。
如果患者清醒,可以少量多次飲用淡鹽水或運動飲料,補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如果不清醒或嘔吐,就不能強行灌水,容易嗆水造成窒息,要保持患者的氣道暢通,把頭偏向一側,清理嘴里和鼻子里的嘔吐物或分泌物。
在室內
也可能引起熱射病
“并非只有在大太陽底下才會得熱射病,溫度高、通風差的室內環境也可能引起熱射病。”朱澤解釋,當出汗散熱的速度趕不上產熱速度時,大量的出汗會導致身體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就會引發熱射病。
這時候切忌過度降溫,體溫降到38℃左右時就要放緩,防止凍傷或引發寒戰;即使癥狀減輕,也應去醫院徹底檢查。
針對這幾天的“高溫濕蒸”,大家要注意控溫通風。室內空調開到26℃為宜,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內,定時開窗通風;悶熱天里,身體散熱效率降低,應盡量減少劇烈運動和戶外活動;飲食方面要清淡,多吃瓜果蔬菜,少吃油膩、辛辣、高熱量的食物。
大家一定要做好
防暑降溫
多補水!多補水!多補水!
來源:諸暨西施眼
小編的工資就靠你們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