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古知今,千年文脈溯河洛;研學求真,青春腳步探文明。7月9日上午九時,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暑期赴洛陽實踐團走進洛陽博物館,在青銅重器與唐三彩的對話中觸摸歷史溫度,在漢唐盛世的文物長廊里感悟文化傳承,并開展了簡筆創作、文化問卷調查等志愿宣傳活動,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洛陽博物館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豐富,展品跨越多個歷史時期,是了解河洛文化與華夏文明的重要窗口。實踐團成員們懷揣著對歷史文化的敬畏之心步入展廳,不時在文物前駐足凝視,仔細聆聽講解員的介紹,深入探尋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文化內涵。
從新石器時代的質樸陶器,到商周時期的精美青銅器,再到漢唐的華麗陶俑與唐三彩,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訴說著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輝煌過往。“看到這些精美的青銅器,我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與技藝。它們不僅是一件件藝術品,更是歷史的見證者,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園藝林學學院園藝2301班馮曉曉在參觀時說道。在參觀過程中,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油然而生。
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洛陽非遺,實踐團成員們還在博物館開展了志愿宣傳活動,以洛陽博物館的展品為主題,鼓勵游客們用手中的畫筆詮釋自己眼中的非遺文化。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不少游客紛紛駐足觀看,并與成員們交流對洛陽非遺的了解與感受。一位來自山東的游客談到,他們昨天還去體驗了一下唐三彩的制作,確實很難,特別是剛開始上手的時候,經常需要我們重新制作,切身地體會到非遺技藝的高深。
實踐團隊隊員石添宇在博物館協助小朋友進行文物簡筆畫創作
在創作過程中,游客們也對洛陽非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物簡筆畫創作以更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洛陽非遺文化,能讓大眾更鮮活地感知其獨特魅力。” 負責簡筆畫活動的園藝林學學院園藝2301班熊浩哲深有感觸。
在開展簡筆畫創作活動的同時,實踐團同步推進對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眾認知調研。團隊成員在博物館內定向邀請游客參與問卷調查,通過問題選項,收集游客對洛陽非遺的認知水平、興趣偏好及對保護傳承工作的建議。"數據顯示,大家對洛陽非遺的關注度呈現上升趨勢,但其傳承與發展仍面臨顯著挑戰。"負責問卷數據統計的園藝林學學院園林2302班張岑在分析結果時表示。調查過程中,不少受訪者主動提出應拓寬非遺傳播渠道,減少文創產品同質化,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等。實踐團成員認真整理每份問卷反饋,將結合調研結果探索創新傳播模式,為洛陽非遺的保護傳承注入青年力量。
此次洛陽博物館之行,讓實踐團成員們收獲頗豐。他們不僅深入了解了洛陽的歷史文化與非遺項目,更在活動中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成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繼續關注非遺保護與傳承,通過自己的行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非遺文化。
“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深刻認識到了非遺保護的重要性。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實踐團團長園藝林學學院園藝2301柯心妍總結道。未來,華中農業大學赴河南省洛陽市暑期社會實踐團將繼續深入洛陽的其他地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為洛陽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添磚加瓦,讓古老的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