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在貿易壁壘問題上展現出強硬姿態,就連一貫緊跟其步伐的日本與韓國也未能幸免。
然而觀察美國軍事領域的動態,卻呈現出與經濟手段截然不同的態勢。
原本設想中的戰略對手可能是俄羅斯,但深入分析后發現,日本正以低調姿態推進著自己的戰略布局。
美國海軍展露疲態
昔日,美國海軍憑借11艘航空母艦掌控全球海域。如今,這支曾經所向披靡的力量開始顯現出明顯的衰頹跡象。
2025年,“尼米茲”號這艘功勛戰艦即將結束服役生涯,兩年后,“艾森豪威爾”號也將步其后塵。航母總數將首次從11艘暫時減少至10艘。
這種新老交替的困境遠比數字變化更令人擔憂。“福特”級新一代航母的表現令人大失所望。“肯尼迪”號交付時間從原定的2024年推遲到2027年,官方解釋竟是“建造速度過快”,這種看似荒謬的理由實則暴露了深層技術難題。
就連三號艦“企業”號的下水都出現延期,美國造船工業再也無法重現當年如流水線般快速建造的盛況。這位海上霸主每一步前行都顯得舉步維艱,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維持現狀,都暴露出力不從心的征兆。
日軍造航母?
當美國為艦隊老化和建造延誤焦頭爛額之際,昔日的學生日本卻悄然發力。
兩艘“出云”級、兩艘“日向”級以及三艘“大隅”級,總計七艘艦艇雖名稱各異,但均配備直通甲板,實質上已構成準航母編隊。特別是“出云”號經過約1.2億元人民幣的改裝后,鋪設耐熱甲板使其具備起降F-35B隱身戰機的能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驚人的建造效率。自2019年起,日本每年新建艦艇總噸位接近12萬噸,在短短四年間就初步形成三個航母戰斗群架構。艦隊中還包括“最上級”這類隱身性能優異的艦艇,不僅雷達反射面積小,還預留了“戰斧”巡航導彈的戰時使用接口。
日本空軍建設同樣引人注目,82架F-35隱形戰機使其成為東亞地區第二大隱形空中力量。自主研發的六代機“烈風”也已進入研發階段,這一切都得益于創紀錄的8.7萬億日元防衛預算支撐。
面對如此迅猛的軍力建設,日本政府始終保持溫和措辭。他們精通文字游戲,用和平修辭掩飾日益增強的軍事野心。
能夠搭載戰斗機的艦艇被定義為“多功能驅逐艦”。具有明顯進攻性質的艦隊結構調整被描述為類似觀光船隊的“水上艦隊”。新組建的“水陸兩棲戰水雷戰群”明明是標準的登陸作戰單位,仍被歸類于“專守防衛”范疇。
這是一種漸進式的突破策略。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修訂安保法案、調整軍事編制,和平憲法正在被逐步架空。日本防衛省已公開表示要提升“獨立作戰能力”,甚至在聯合軍演中開始主導作戰方案制定,自主選擇打擊目標。
所謂的“防御”概念,已然淪為掩飾真實意圖的遮掩工具。
對于日本的戰略轉向,美國似乎反應遲緩。過去數年間,華盛頓的決策者們將過多注意力集中在與俄羅斯的對抗上,忽略了身邊這個最親密盟友的悄然蛻變。
特朗普執政期間,總統登艦“加賀”號并批準對日大規模出售F-35戰機,這些舉措當時被視為強化盟友關系的信任表現,彰顯美國的控制力。
回顧往事,這更像是缺乏遠見的戰略失誤。美國自認為是棋局操控者,日本只是棋盤上的棋子。然而當棋手專注于遠方戰場時,未曾察覺手中的棋子已萌生自主意識,甚至想要重新布局。
五角大樓的憂慮持續加深,日本正從唯命是從的追隨者轉變為尋求平等地位的合作伙伴,甚至是潛在的區域競爭者。這種角色轉換讓習慣發號施令的美國始料未及。
那么日本是否真具備改變地區格局的實力?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另一個強大對手時,答案逐漸清晰。
日本的準航母面對的是已擁有三艘航母且掌握電磁彈射技術的中國海軍。“福建艦”的單艦戰斗力可能就超過日本全部準航母艦隊。日本引以為傲的“最上級”護衛艦在中國海軍055型萬噸驅逐艦面前,無論火力配置還是艦體規模都相形見絀。
空中力量對比更加懸殊,日本82架F-35戰機面對的是中國逾300架殲-20隱形戰機部隊。在工業基礎方面,中國的年造船噸位更是將日本遠遠拋在身后。
結語
在絕對實力對比面前,日本的軍事振興更像是填補一個衰退霸權留下的真空,而非顛覆現有秩序的革命性突破。受制于資源和人口因素,日本并不具備與中國進行長期消耗戰的資本。
歷史的關鍵時刻再次來臨,抉擇的方向既考驗東京的政治智慧,也將決定西太平洋未來的戰略格局。
信息源:日本兩艘航母計劃出海部署7個月,觀察者網2024-04-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