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消息報》網站7月11日報道,俄羅斯國防部可能放棄修復俄軍唯一現役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目前,這艘軍艦的維修和改造工作已經暫停。這一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俄羅斯為何會考慮放棄其唯一的航母?這一決策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深層原因和影響呢?
“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于1985年下水、1991年開始服役,可搭載28架飛機和24架直升機,主要用于打擊大型水面目標、保護海上艦隊免受敵方攻擊以及支援登陸作戰,該航母還曾參與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從2017年起,它便開始了現代化改造進程,然而,改造之路卻充滿了荊棘。2018年,俄羅斯最大的浮動船塢沉沒,致使艦體受損;2019年,航母上又發生了重大火災,對艦體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一系列事故不僅讓維修工作變得愈發艱難,也使俄羅斯海軍在這艘航母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資金成本。
俄羅斯考慮放棄修復“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技術難題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蘇聯解體后,原本完整的航母建造技術體系瞬間分崩離析,大量相關技術人才也紛紛流失。俄羅斯在航母維修與升級的諸多關鍵技術領域存在著明顯短板,例如航母動力系統的更新換代、艦載機適配技術的優化等,都面臨著重重挑戰。“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本身的動力裝置就不太可靠,蒸汽鍋爐等關鍵部件問題嚴重,即便耗費巨資將其修復,未來大概率仍會頻繁遭遇技術故障,導致維護成本持續居高不下。這就如同駕駛一輛老舊的汽車,雖有感情,但卻頻繁出現故障,維修成本遠超車輛本身價值,此時放棄或許是更為理性的選擇。
經濟因素同樣不可忽視。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的軍事預算大量向作戰前線傾斜,海軍經費遭到大幅壓縮,能夠投入到“庫茲涅佐夫”號維修上的資金近乎枯竭。維修航母本就是一項極為燒錢的浩大工程,一艘中大型航母的現代化改裝和維修費用往往高達幾十億美元,以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這筆開支實在難以承受。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俄羅斯不得不慎重考慮資金的投向,優先發展那些能在當下發揮關鍵作用的武器裝備。
戰略重心的轉移也是促使俄羅斯做出這一決策的重要原因。如今,俄羅斯的戰略重心發生了顯著變化,更加側重于發展那些能在俄烏沖突等實際場景中直接發揮作用的裝備,諸如核潛艇、輕型導彈護衛艦和高超音速導彈系統等。相比之下,航母這類大型水面艦艇的重要性相對有所下降。
從作戰理論和實際運用層面來看,俄羅斯在航母運用方面缺乏足夠有效的作戰訓練以及成熟的作戰理論,艦載戰斗機數量以及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也相對短缺,這使得航母在執行復雜任務時面臨諸多困難。隨著海戰形式的不斷演變和技術的持續進步,俄羅斯越發強調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航母與現代軍事需求的契合度有所降低。俄羅斯軍方內部不少觀點認為,將資金投入到護衛艦或核潛艇的建造上,能取得更好的軍事效果。
如果俄羅斯最終確定放棄修復“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俄羅斯海軍可能會暫時步入無航母時代,其遠洋作戰能力和海上威懾力無疑將受到明顯削弱。不過,這也有可能促使俄羅斯海軍重新審視并規劃自身的發展方向,將資源集中投入到更符合當前戰略需求的艦艇和武器裝備領域,比如進一步強化核潛艇力量等,推動海軍朝著更為精干、高效的方向轉型發展。
考慮放棄對“庫茲涅佐夫”號的維修,深刻反映出其在軍事發展進程中面臨的艱難抉擇,以及在復雜國際形勢下軍事戰略調整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這一決策的最終走向及其后續影響,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