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作為重要的資源,在中美的貿易戰中起到關鍵作用。而中國早已開始布局稀土等關鍵礦產的管制,只是沒有想到,美國卻繞開中國,在兩個國家“幫助”之下,將3834噸銻運輸到美國。
這件事情在國際上也引起了不小轟動,7月10日,中國商務部也進行了回應,究竟是在怎么回事?兩個幫兇國又是誰?
3834噸銻悄然流向美國
面對中國依據國際規則實施的關鍵礦物出口管制,部分美西方買家并未選擇遵守規則,反而動起了曲線救國的腦筋。
路透社7月9日曝光了這樣的事情,中國2024年12月起對美實施的銻、鎵、鍺等關鍵礦物出口管制,一些美國買家并未選擇放棄。
大量中國銻產品被貼上泰國制造或墨西哥制造的標簽,堂而皇之地進入美國市場。
銻、鎵、鍺這些關鍵礦物,是電信、半導體乃至尖端軍事技術的命脈,而中國在全球供應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美國持續打壓中國芯片產業后,中國于去年12月果斷出手。
從數據上看,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美國從泰國和墨西哥進口的氧化銻總量高達3834噸。這個數字幾乎超過了此前三年的進口總和。
不過,諷刺的是,泰國與墨西哥自身的銻礦產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與此同時,中國海關數據清晰顯示,同期對泰國和墨西哥的銻產品出口量激增了27倍。兩條數據線如拼圖般嚴絲合縫,指向同一個結論,這些流入美國的銻,源頭在中國。
美國礦產公司Gallant Metals的CEO向路透社透露了具體操作手法,采購代理首先從中國生產商處獲得受管制的礦產。
隨后,貨運公司將這些貨物運往另一個亞洲國家,在那里進行改頭換面,貨物被重新包裝,并貼上諸如鐵、鋅甚至藝術用品等完全無關的標簽,再轉運至美國。
這種手法,業內俗稱洗標。 這種轉運游戲既不完美,成本也高昂。物流公司因風險巨大而非常謹慎,大批量運輸極易引發審查。
美國偉凱律師事務所香港合伙人更是指出,違法者可能面臨重罰、出口禁令,情節嚴重者甚至可能被以走私罪論處,刑期五年起步。
中國管制引發的全球供應緊張,導致鎵、鍺、銻等關鍵礦產價格一路飆升,創下歷史新高。
暴利之下,鋌而走險者依然存在。數字貨運審查平臺Publican的CEO坦言,盡管轉運證據明顯,但現有貿易數據難以精準鎖定幕后的具體操作公司。
當供應鏈在灰色地帶扭曲延伸,中國如何收緊這張精心編織的管制之網?
中國鎖鏈
中國對關鍵礦產的管控并非一時興起,而是一套環環相扣、不斷升級的組合拳。其核心邏輯清晰而堅定,守護關乎國家安全與科技命脈的戰略資源。
早在2024年12月3日,中國商務部即發布公告,祭出對美出口管制重拳。禁止兩用物項對美國的軍事用戶或軍事用途出口;嚴格管控鎵、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等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出口,實施更嚴格的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審查。
任何組織和個人,若違規將中國產相關物項轉移或提供給美國實體,必將依法追究責任。這為后續行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面對曝光的轉運通道,7月10日,中國商務部也進行了回應,而中國反應迅速且有力。早在今年5月,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重拳出擊,部署開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
商務部發言人明確表示,此舉旨在遏制偽報瞞報、夾藏走私、第三國轉口等規避管制的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強調跨部門協作、深挖幕后非法網絡,并從嚴從快查辦案件,展現出堵截漏洞的堅定決心。
發言人同時強調,中國充分理解并考慮各國合理的民用需求,依法合規審批出口許可申請,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管控的維度不止于物,更延伸至人。
《華爾街日報》6月獨家報道,中國近期要求國內稀土企業上報核心技術人員名單,詳細包括其專業知識、教育背景、研究經歷等。
收集信息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追蹤這些技術人才,保護的同時也能更好的防止技術外流。
這被外界解讀為,中國對稀土資源及其配套技術實施全鏈條管控的關鍵一環。人才與技術的雙重鎖定,讓西方重建稀土產業鏈的希望蒙上陰影。
博弈核心
這場銻資源的跨國漂流記,絕非孤立的貿易摩擦,而是嵌入中美科技競爭宏大敘事的關鍵一環。稀土的閥門,已成為中國手中一張分量十足的博弈籌碼。
中國在銻、鎵、鍺等關鍵礦物的全球供應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這些被譽為工業維生素的資源,是半導體芯片、先進通信設備、國防軍工乃至新能源產業不可或缺的基石。
美國對中國芯片產業的持續打壓,直接觸發了中方以關鍵礦產出口管制作為強力反制手段。這種依賴性,賦予了管制措施以戰略威懾力。
中國稀土這張王牌,效果立竿見影。英國《金融時報》曾評論中方的管制措施極其聰明,并點明它是迫使美國在后續關稅談判中讓步的關鍵籌碼。
美國在日內瓦關稅談判和倫敦經貿交鋒后,撤銷了91%對華加征關稅,并在EDA芯片設計工具、C919大飛機發動機、乙烷等關鍵領域對華解禁。
這些實質性讓步,無疑是對稀土管制有效性的最佳背書。若非管制切中要害,美國企業何須冒險尋求代價高昂的灰色轉運?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一方面指責中國進行資源壟斷,另一方面卻為其企業規避中國管制的行為提供變相便利。
2025年初,美國俄亥俄州法院駁回環保組織訴訟,裁定第三國轉口的稀土不受《清潔供應鏈法案》約束。
這一判決,無異于為規避中國管制、可能涉及非法來源的稀土轉運開了一扇法律后門,暴露了其在資源獲取問題上的實用主義雙標。
當稀土管制成為撬動關稅壁壘的杠桿,美國尋求的旁門左道還能走多遠?中國的連環反制給出了明確答案。
3834噸銻的流失敲響了警鐘,但也凸顯了中國管控體系的快速響應力,從2024年12月銻對美管制生效,到2025年5月精準打擊轉運漏洞,反應速度遠超外界預期。
中國升級管控絕非閉關鎖國,而是以實力捍衛發展權的必要之舉。
當核心技術被納入《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當人才信息被系統梳理保護,西方在供應鏈自主道路上的技術瓶頸將更為凸顯。
資源之爭,終究是規則話語權與科技硬實力的較量。 美國若真想獲得穩定的關鍵礦產供應,與其耗費心機鉆營轉運通道,不如拿出誠意,在談判桌前用行動化解分歧。在全球化緊密交織的今天,沒有誰能在對抗中獨贏。而合作,才是打開資源安全之門的唯一可持續鑰匙。
主要信源
商務部:已部署開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界面新聞2025-07-10
警惕!“美企竟這樣繞過禁令,偷拿中國關鍵礦物”——觀察者網2025-07-10
“中方要求稀土企業上報這些信息,防止機密外泄”——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