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江湖的“另類”存在:爭議、情懷與堅守
一、爭議:創新浪潮下的文化碰撞
2025年的月餅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傳統與創新的碰撞,讓這個承載著千年文化的食品成為輿論焦點。
蘇州稻香村以“國潮畫意”系列禮盒引發關注,將虎丘塔、平江路等蘇州元素融入包裝設計,卻因部分月餅甜度降低30%被老顧客質疑“失去靈魂”;華美食品推出“智能制造+非遺工藝”的“制造美學”禮盒,用AR技術讓蘭小五獅子動態呈現,卻被批評“過度包裝”;而廣東汕頭非遺老婆餅堅持腐乳、冬瓜蓉等傳統餡料,卻因年輕消費者認為“口感單一”面臨市場擠壓。
爭議的核心,在于創新邊界的模糊。數據顯示,2025年月餅市場規模預計達1680億元,其中創新口味占比超40%,但62.9%的消費者購買月餅仍用于“與家人分享”。當黑松露、咖啡等新式口味以61.7%的偏好率成為“新寵”,傳統五仁月餅的忠實擁躉開始擔憂:月餅是否正在從“文化符號”淪為“流量商品”?
二、情懷:非遺技藝與地域記憶的堅守
在爭議聲中,一批“另類”存在以堅守詮釋情懷。
蘇州稻香村,這家始創于1773年的老字號,至今保留著“水油皮包酥”的古法工藝。2025年中秋,其推出的“陳皮豆沙靈芝月餅”將藥食同源理念融入傳統餡料,盡管單價超300元,卻在高端市場占比達40%。總經理周立源直言:“我們不是在賣月餅,是在傳遞250年的文化基因。”
潮汕非遺老婆餅的堅守更具煙火氣。汕頭榮誠月餅廠仍堅持手工捶打冬瓜蓉餡料,廠長林少彬說:“腐乳餅的咸甜交織,是潮汕人喝工夫茶時咬第一口的儀式感。”這種地域文化的堅守,讓老婆餅在2025年出口額同比增長40%,成為越南、新加坡等海外市場的“文化使者”。
更動人的案例來自恩施玉露茶月餅。這款以國家級非遺蒸青綠茶為原料的月餅,將茶文化與烘焙技藝結合,盡管日產能僅3萬塊,卻因“一杯玉露茶配一塊茶月餅”的儀式感,在武漢、重慶等地的茶館中成為中秋限定爆款。
三、堅守:在變革中尋找平衡點
面對爭議與情懷的拉扯,行業正在探索一條“守正創新”之路。
華美食品的實踐頗具代表性。其“非遺之美”系列禮盒采用3D打印技術復刻正定古城墻紋路,同時與奧運冠軍劉璇合作發起“中國中秋申世遺”倡議。董事長袁旭培認為:“智能制造不是要取代非遺,而是讓傳統技藝更高效地觸達年輕人。”2025年,該系列禮盒預售量突破500萬盒,其中70%消費者為90后。
蘇州稻香村則通過“經典款+創新款”雙線并行策略平衡市場。其傳統蘇式月餅保持128元/盒的平價定位,而“藥食同源”系列則定位高端,毛利率達52.49%。這種策略使其在2025年產銷月餅突破3億塊,出口增長35%。
更值得關注的是政策引導。2025年新修訂的《食品包裝標準》規定月餅禮盒“層數不超過3層,空隙率低于30%”,倒逼企業從“包裝戰”轉向“品質戰”。同時,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讓冰皮月餅、鮮肉月餅等區域性產品走向全國,2025年相關品類銷售額同比增長25%。
四、結語:月餅江湖的未來圖景
爭議、情懷與堅守,構成了2025年月餅江湖的三重奏。當胖東來月餅毛發事件引發對食品安全的討論,當香港大班冰皮月餅因經營不善倒閉,這個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去泡沫化”的洗禮。
數據揭示趨勢:2025年,00后消費者購買月餅時,“健康”因素關注度提升至40.6%,而“文化體驗”需求增長37%。這意味著,未來的月餅江湖,需要更多像恩施玉露茶月餅這樣的“文化載體”,也需要蘇州稻香村式的“傳統革新者”。
正如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所言:“月餅不是普通的食品,它是中國人寫給月亮的情書。”在這封情書里,爭議是墨跡的暈染,情懷是信紙的底色,而堅守,是永遠不變的落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