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APP《最美中軸線》特別直播企劃,彭楚粵做客直播間,帶領觀眾走進北京中軸線上一處浸潤著文化氣息的空間,在親身體驗非遺技藝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手藝與生活的深度交融,探尋北京中軸線文化的鮮活傳承。
漫步在鐘鼓樓附近的胡同里,青磚灰瓦間滿是老北京的韻味。彭楚粵向屏幕前的觀眾介紹,《最美中軸線》的直播始終致力于挖掘中軸線上的文化故事,而這些故事不僅藏在宏偉的建筑里,更藏在街巷深處的尋常生活中。隨后,他走進了一處隱匿在胡同中的非遺工作室,屋內滿是各類紙張,從手工花草紙、宣紙等基礎紙品,到紙制裝飾畫、燈、扇子等衍生作品,處處彰顯著北京中軸線上關于紙的非遺傳承與創新,空氣中彌漫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氛圍。
首先接觸到的是墨流箋這門中軸線上的非遺技藝。這是一種以墨與水為媒的傳統工藝,通過特殊的手法讓墨在液體表面自然暈染、流動,形成變幻無窮的紋路,再將其巧妙轉移到紙張上,最終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制作時所用的墨材經過特別調制,質地與尋常書寫之墨大不相同,正是這種獨特性,讓墨流箋的紋路既靈動又富有層次,每一張都帶著天然的隨機性與藝術感。彭楚粵在動手過程中,看著墨色在水中緩緩舒展,逐漸暈開成或疏或密的圖案,深深感受到這門技藝中“天人共作”的智慧,既需人力引導,又需順應自然,最終成就不可復制的美感。
完成墨流箋后,彭楚粵又體驗了紙燈制作。紙燈作為傳統生活器物,承載著實用與美學的雙重價值,紙張的粘貼則要講究平整與貼合,每一個步驟都考驗著手作的耐心與細致。點亮時,光影透過紙張在墻面投下斑駁的印記,既有墨色的沉靜,又有燈光的溫暖,讓傳統工藝與日常照明完美融合,成為一件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內涵的生活藝術品。
彭楚粵在制作過程中,反復觀察材料的特性與工藝的細節。墨流箋的魅力在于“無?!?,每一次暈染都是自然與人力的共舞;而紙燈的妙處則在于“融合”,將平面的藝術轉化為立體的光影,讓非遺從紙面走向生活場景。這些手藝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它們始終扎根于生活,既滿足了實用需求,又承載著人們對美的追求。彭楚粵展示著自己完成的墨流箋與紙燈,燈光下,兩件作品呈現出獨特的韻味。墨流箋的每一筆紋路都藏著時光的痕跡,紙燈的每一寸光影都透著生活的溫度,這些非遺技藝從來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能融入日常的“活態文化”。
《最美中軸線》致力于展現北京中軸線上文化的鮮活與流動,它不僅存在于宏偉建筑中,也蘊藏在各種細微之處。此次體驗讓嘉賓深刻體會到這些文化寶藏正等待被更多人發現與傳承。這既是節目“讓文化活起來”理念的延伸,也是“北京時間”APP以新媒體激活傳統的實踐,將熒屏上的文化探索轉化為更即時、沉浸的互動現場。通過一鏡到底的鏡頭語言打破時空界限,以年輕化表達消解文化距離,借直播直觀讓中軸線文化融入日常,吸引更多年輕人走近并加入傳承行列。未來,也會繼續帶領大家探尋中軸線上的文化密碼,讓更多人“觸摸”歷史溫度,讓中軸線文脈在新時代持續流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