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成道的吉日。江南、嶺南乃至北方,不少地方都有吃素、吃豆腐的風俗。觀音菩薩,為人稱“大慈大悲”,相傳此日她證得正果,誓愿救苦救難。從唐宋時起,這一天就被視作普天同慶的慈悲時刻。靜下心來吃點素,既是表達敬意,也借機給身體和心靈放個短假。
關于豆腐,有一個溫暖的傳說:舊時寺院里的僧人清苦度日,不食葷腥,豆腐成了餐桌上的主食。清白柔軟的豆腐,也成了素心的象征——取其“素凈如心、不染纖塵”,吃一口,仿佛是為自己種下一顆善良和包容的種子。
說起來,豆腐料理也是一段煙火里的詩。蘇東坡在《食豆腐》中寫:“唯有豆腐壯,終年伴素筵。”是一種生活的平淡自足,也是民間智慧的流傳。還有《雜詩》云:“莫言豆腐無滋味,妙手調成百味香。”寡淡的外表下,卻蘊含著萬千變化與情意。
還有些細節,或許你未必留意:
一是“豆腐”諧音“都福”。在老百姓心里,成道日吃豆腐,也有討個吉利、諸事順心的意味。
二是“豆腐白”,在傳統觀念里,白色代表著純潔和善良。成道日吃豆腐,是期盼自己在下半年清清白白、心無雜念。
三是豆腐取自黃豆,意味“生生不息,有始有終”。炎夏午后,一碗豆腐羹下肚,讓躁動的心慢慢沉靜,盛夏也變得不再煩悶。
三種豆腐素食,家的味道最安心
老一輩講究,六月十九什么都能省,就是豆腐一定要上桌。不但是傳承,更是一種生活智慧。這里我與大家分享三種豆腐素食,不管你信不信,總能嘗到家的味道和無聲的慈悲。
家常豆腐
家家戶戶的飯桌都有它。將老豆腐切塊,鍋中入少許油,慢煎至兩面金黃,再加生抽、少鹽、一撮青蔥,鍋蓋一燜。豆腐入口外酥、內嫩,吸滿鮮美湯汁,配上一碗白粥,是清淡又踏實的一餐。
香煎豆腐
嫩豆腐切厚片,撒少許鹽、水淀粉裹一裹,平底鍋小火慢煎,至表面略焦。佐點花生碎、香菜末,點一勺蒜末醬油。咬一口,表皮微脆,里頭如云如綿,小朋友都愛。
涼拌豆腐
最適合夏日。嫩豆腐一塊,切小塊輕輕擺盤,加少許醬油、香醋,撒細蔥末、小黃瓜丁、芝麻。冰鎮片刻,入口滑嫩,一口勝過大魚大肉。簡單又有趣,是孩子們爭著夾的涼菜。
這些家常做法,看似簡單,卻是最考心意與細致。每一道都不求驚艷,卻在炎熱和浮躁里,做了屋檐下的那份安慰。豆腐的溫潤,是夏日最體貼的問候。
民俗宜忌:“3吃2不做”,門口一聲囑咐,心頭一份安然
3吃
一吃豆腐,圖個清白順遂。老話道:“人只要肯素素凈凈過,日子就順得出奇。”豆腐這一口吃下,仿佛給自己也立了一個善良的契約。
二吃新鮮蔬菜,大地贈與,綠葉翠生,養人亦養心。莧菜、豇豆、冬瓜都是六月應季,在這個節日上桌,預示年年有余。
三吃五谷雜糧。觀音成道日,雜糧飯替了精米。豆、薏米、山藥、紅薯蒸煮,既實在又有口感,也寓意五谷豐登、生活殷實。
2不做
一不宰殺生命。哪怕家養的老母雞天天咯咯叫,這一天老人也是勸著留著。“都是要積福的時候,可別動刀動殺。”善待一切生命,是內心柔軟的表現。
二不說重話、惡語,尤其對家中老人和孩子。家和氣順,比吃什么都重要。常想,給人留些好話,其實是給自己鋪路。
這些老規矩,并不是讓人發怵的道德教條,而是一種日常溫柔。守住素凈、留住善意,哪怕只是一天,也能讓滿院子陽光都亮一些。就像老家墻上的一副對聯:“素食存仁心,白衣養清氣。”日子簡單,心就清明。
六月十九,觀音成道,素食清齋。不管身處何地,這一天吃一口家做的豆腐,都像與家鄉和過往親人遙遙道了一句平安。“清凈自守,厚德載福”,把這些老習慣溫言細品,忽然能懂,原來簡簡單單才是最大的福氣。
光陰如梭,生活忙碌,愿你在每一個炎炎夏日,都能用一碗豆腐安頓煩惱,用一句好話換得平安。讓我們的餐桌和言語,像豆腐一樣柔軟純凈。家常不凡,才最可安度年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