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1日訊6月份,參加完2025年高考的姍姍(化名)說自己完成了一項壯舉。要知道,姍姍被焦慮情緒折磨了兩年,曾一度不想上學,現在姍姍不僅按時參加了高考,還自認為考得不錯。姍姍是怎么走出來的呢?姍姍初中是在市重點初中上的,但是成績一般。上了高中后,壓力更大了。從高二下學期開始,姍姍上課集中不了注意力,經常聽著聽著課就走神。讀題的時候,眼睛看著字,腦子卻轉不動,一句話得反復看好幾遍才弄懂什么意思。明明只是坐在教室里學習,但感覺每天都特別累,走幾步路就喘,像是整個人都被抽空了一樣。姍姍開始著急,可是越急越靜不下來,她開始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好不容易瞇一會兒,但做的夢還都是些噩夢,腦袋一天到晚都是昏昏沉沉的狀態。
對此,紐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師張婷從專業角度對姍姍進行了分析和幫助。
原來,姍姍爸媽一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兒身上,尤其看重孩子的成績。只要成績不好,姍姍爸爸就會厲聲批評。每天都在姍姍耳邊念叨學習、成績、排名……姍姍心里的壓力越來越大,好像學習不努力就十惡不赦,對不起爸媽。爸媽的焦慮傳遞給了姍姍,姍姍也變得越來越焦慮。
在咨詢師的指導下,姍姍的父母開始慢慢改變。試試多問“今天開心嗎”,少問“考了多少分”。實施方案的第一天,媽媽給姍姍端來一杯熱牛奶,不再追問作業、成績,而是問姍姍班級趣事、分享搞笑視頻。父親也有了變化:周末主動遞遙控器陪她看電影,閑聊中分享自己年輕時換工作找方向的經歷;買來羽毛球拍,拉她下樓運動,不知不覺中,姍姍發現有氧運動能緩解焦慮。每晚姍姍寫作業時,客廳總亮著燈:媽媽織毛衣,爸爸看報紙,以各自的方式陪伴她。
同時,咨詢師告訴姍姍,焦慮來臨時不要抗拒或沉溺,而要像鏡子一樣映照它、拆解它、轉化它。并教給姍姍用這些方法進行緩解:
478 呼吸法:用 4 秒吸氣→屏住呼吸 7 秒→用 8 秒緩慢呼氣,重復 5 次,可快速降低心率。
正念冥想:找安靜處坐下,專注感受呼吸時腹部的起伏,當思緒飄向遠處時,輕輕將注意力拉回呼吸。
日常練習:吃飯時專注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走路時感受腳掌與地面的接觸,將 “正念”融入生活細節。
認知重構:焦慮時問自己“這個想法有證據支持嗎?”“是否過度夸大了后果?”用“可能性思維”替代必然性思維:把“我肯定做不好”改為“我試試看,至少能積累經驗。”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咨詢師建議姍姍減少咖啡因(咖啡、濃茶)和糖分攝入,避免刺激神經;多吃富含鎂的食物(香蕉、堅果)、深海魚。固定作息,睡前 1 小時遠離電子屏幕,可用溫熱水泡腳或聽白噪音(如雨聲、溪流聲等)。
咨詢師告訴姍姍一家,焦慮不是敵人,過度對抗焦慮反而會強化它,暗示自己“我不該焦慮”反而會加重壓力。直面焦慮反而會讓焦慮情緒揮散得更快。
(本文系真實案例,文中人物均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閃電新聞記者 郝彬潔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