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unsplash
越是為你好
你離我越遠
許多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困境:面對情緒低落、拒絕溝通,甚至休學在家的孩子,我們越是苦口婆心地勸說、講道理,孩子越是把自己關進房間,或者用激烈的言語回應。那句“我是為你好”似乎成了親子之間最遠的距離。
心理學中有一個深刻的洞察:孩子情緒不穩定或行為退縮,其根源往往不是叛逆本身,而是內心不被理解的孤獨感。當孩子感到自己的被否定、被忽視,甚至被指責時,他們只能筑起更高的心墻來自我保護。此時,再多的建議或要求都是徒勞。
想讓孩子改變的關鍵一步,不是急于糾正或教育,而是真誠的認可。源自辯證行為療法(DBT)的“六個層次的認可”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清晰路徑,幫助我們學會如何真正“看見”孩子的情緒。讓我們以孩子說“我不想出門”為例,看看如何一步步實踐:
1
積極傾聽(展現態度)
放下手機,停下家務,用眼神、點頭或簡單的“嗯”傳遞你的專注。讓孩子感受到此時此刻,ta是最重要的,正在被關注。
2
描述感受(說出情緒)
“媽媽/爸爸能感受到,外面對你來說特別不舒服,所以你一點都不想出去,是嗎?”(準確描述孩子的情緒體驗)
3
理解行為根源(看見背后的原因)
“我猜,留在房間里是你現在覺得最安全、最自在的方式了。”(理解行為背后的功能或需求)
4
聯系過去經歷(承認背景因素)
“我知道上次出門的經歷(比如人多/嘈雜/不順利),可能讓你覺得特別難受,想起來就不想再面對。”(將當前反應與過往經驗合理聯系)
5
發現積極意義(看見當下的努力)
“即使你感覺這么不好,還是愿意讓我進來,愿意和我說說話,這真的很不容易。”(在困難中識別積極面或努力)
6
表達共情(平等視角)
“如果是我處在你的位置,經歷著你所經歷的感受,我可能也同樣不想出門。”(設身處地,去除評判)
以上就是認可的六個步驟。日常溝通中,不必強求完美走完所有六步!即使只做到前兩層的積極傾聽和準確描述感受,比如真誠地說一句“外面讓你感覺很不舒服,所以你不想去,對嗎?”,孩子也能瞬間捕捉到被理解的信號。
那堵心墻,便有了松動的可能。
認可孩子的情緒
絕不等于認可或默許所有行為
理解孩子“不想出門”背后的恐懼、疲憊或痛苦(認可情緒),與同意孩子永遠不出門(認可行為)是兩回事。
我們認可的是孩子此刻感受的真實性和合理性,這是他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這份認可是建立信任和連接的橋梁。當孩子感到被真正理解,情緒得以平復,內在的安全感和力量感逐漸恢復,這才是后續引導行為、探討解決方案、設定必要界限(比如逐步恢復學習或社交)的前提。
沒有情緒上的理解和認可作為基礎,任何關于行為的要求或建議都可能被視為控制或指責,再次激起對抗。
我們為何要
努力地去認可
因為真正的認可不是妥協,而是為孩子內心風暴中的小船提供錨點。
當孩子感到自己的存在和情緒被最親近的人鄭重承認,他們緊繃的神經才能放松,安全感才能滋生。
這份安全感,是孩子愿意重新打開心門、嘗試改變的重要基礎。
認可的本質是傳遞一個堅定的信息:“你的感受是真實的,它們值得被重視。即使世界充滿挑戰,我依然在這里,嘗試理解你所在的世界。”
教育,不是一場急于抵達終點的賽跑,而是走進孩子世界的散步。當你愿意放下評判,真正去理解孩子那句“我不想出去”背后的感受和原因,積極改變的契機便可能由此開始。
曾言
渡過簽約咨詢師
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
CBT與DBT流派咨詢師
擁有9年心理咨詢實戰經驗
長期接受華西專家一對一督導
擅長兒童青少年情緒問題
學習行為問題的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
以及成人壓力管理
受邀參與本期渡過復學陪跑計劃(下拉了解詳情)
又到開
學季,作為家長是不可避免有很多的擔憂。
復學返校對于孩子來說,需要信心、勇氣、力量和能力,獨自面對太難了;復學返校對于家長來說,需要智慧和耐心,隨時準備應對挑戰。
為更好為新學期復學青少年提供支持,渡過結合多年支持復學經驗,推出專門針對青少年的“1對1復學陪跑計劃”,為青少年和家長提供專業、溫暖的支持,掃描二維碼了解更多。
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探索青少年抑郁解決方案,關注獲取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