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劉梅最近總唉聲嘆氣:“我家兒子上初二,說他兩句就摔門,不說吧,又看著他天天刷手機著急。” 這話道出了不少青春期孩子家長的心聲。
青春期就像孩子成長的“暴風驟雨期”,他們既渴望獨立又依賴家人,既想被理解又緊閉心門。
和這個階段的孩子相處,硬碰硬講大道理會引發對抗,一味沉默閉嘴會拉開距離,其實關鍵在找對“溝通的溫度”。
1、先聽后說,比急著講道理更有用
小區張姐的女兒上初三,突然開始化妝。張姐起初忍不住念叨:“學生就該有學生樣,化妝影響學習。” 結果女兒要么頂嘴,要么干脆不搭理。
后來張姐換了方式,趁女兒試口紅時問:“你覺得這個顏色顯白嗎?媽媽年輕時也偷偷用過你小姨的唇膏呢。”
女兒眼睛一亮,開始跟她聊班上誰的妝容好看,哪種口紅適合黃皮膚。聊著聊著,張姐順勢說:“現在皮膚嫩,淡妝可以,但別影響休息,不然會有黑眼圈哦。” 女兒居然點頭答應了。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很多時候是想證明 “我長大了”。
如果家長一上來就擺道理、提要求,孩子會覺得“你不懂我還教訓我”,自然豎起防備。不如先放下說教的念頭,耐著性子聽他們說——哪怕是聽他們吐槽老師、炫耀游戲戰績。
當孩子感受到“你愿意聽我說話”,才會慢慢敞開心扉,這時候的建議才聽得進去。
2、適當回應,比一味閉嘴更暖心
老周的兒子上高一,沉迷籃球荒廢了作業。老周急得不行,卻想起朋友說“青春期要少管”,于是故意裝看不見。可兒子不僅沒收斂,反而覺得 “爸爸根本不關心我”,成績掉得更厲害。
后來老周改變策略,兒子打完球回家,他會遞瓶水說“今天贏了嗎?看你滿頭大汗的”;看到兒子作業沒寫完,就說 “需要爸爸陪你熬夜趕工嗎?不過明天可能會犯困哦”。慢慢的,兒子開始主動說 “爸,我明天少打會兒球,先把作業做完”。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叛逆,多說多錯,不如閉嘴”,其實這是種誤解。
青春期孩子內心敏感,家長的沉默在他們看來可能是“不在乎”“放棄我了”。
真正的智慧是“該回應時不缺位”——孩子分享開心事時,真誠地為他高興;孩子遇到挫折時,輕輕拍拍他的肩;哪怕不認同他的做法,也先給出 “我收到你的想法了” 的信號。這種有溫度的回應,比沉默更能拉近心的距離。
3、找對“支點”,用共同話題搭溝通的橋
李哥的兒子上高二,拒絕和父母交流,卻天天對著吉他彈唱。
李哥偷偷查了兒子喜歡的樂隊,周末故意說“聽說那個 XX 樂隊要開演唱會,你知道嗎?”
兒子驚訝地說“爸你也知道他們?” 一來二去,兩人聊起了音樂,李哥趁機說“你彈吉他時特別專注,要是寫作業也有這勁頭就好了”。
現在兒子會主動跟他說“爸,我今天作業寫完了,能彈會兒吉他嗎”。
青春期孩子像渾身帶刺的刺猬,直接說教會被扎到,遠遠躲開又會疏遠。不如找個“共同話題”當支點——他喜歡追星,就聊聊那個明星的奮斗故事;他沉迷游戲,就問問“你玩的這個需要團隊配合嗎”。
這些看似無關的閑聊,其實是在搭建溝通的橋。當孩子覺得“你和我有話說”,就會慢慢放下戒備,家長的引導也能順著這道橋悄悄走進他心里。
青春期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和這個階段的孩子相處,別較勁,別硬杠,更別冷處理。像張姐那樣先聽后說,像老周那樣適當回應,像李哥那樣找對話題,讓孩子感受到“你理解我,也關心我”。
當溝通有了溫度,青春期的“暴風驟雨”也會變成“潤物細無聲”的成長雨露。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