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終于被揭穿,曾估值15億美元的Butter AI申請破產…這家號稱"讓所有人不需要程序員"的AI公司,背后竟是一群印度程序員在人工敲代碼。
這是怎么做到超級騙騙騙的呢?
這是一場典型的我有故事你有酒的雙向奔赴,老哥名叫杜加爾,是一個自帶神話濾鏡的人物,14歲開始職業生涯,17為德意志銀行打造套利系統,讓銀行躺著賺錢。21歲就讀英國帝國理工,一邊讀書一邊就順便開了個云計算公司(Nivio),估值一億美元,差不多7個小目標,可以說這老哥年紀輕輕就走上了人生巔峰。
但這個巔峰只是對普通人來說,老哥自己并不滿足。
當時正值判別式AI爆發的檔口,這些AI基于算法優化、硬件升級和大數據積累,展現出了震驚世界的數據分析和預測決策能力。像是2016年,特斯拉升級的自動駕駛和同年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的AlphaGo就都屬于判別式AI。借著這股東風,老哥發動了俺尋思之力,有沒有一種可能能讓判別式AI糾正人類代碼的錯誤,并以此為噱頭大賺一筆。
于是2016年同年,老哥離開Nivio,在宗主國大英創辦的Engineer.ai,核心理念可以概括為用AI標準化通用模塊結合全球眾包人力,實現低成本定制化軟件開發。
僅僅過去2年,2018年A輪融資時,老哥就祭出了整場騙局的核心裝備——娜塔莎,它被描述為全球首個AI產品經理,能通過自然語言交互,理解用戶需求,自動生成應用架構并協調開發流程。
當華爾街日報記者要求測試娜塔莎的Demo時,印度老哥一個電話,后臺200名程序員迅速手動接管,幕后程序員把鍵盤敲出火星子。臺前投資人輕點鼠標,APP刷的一下就出來,人們以為是魔法,實際上是程序員的頭發,但這并不影響金主爸爸們的拍手叫好仿佛看見了未來。結果便是A輪融資2950萬美元,是當時歐洲最大規模的融資之一,中獎的小可愛分別是瑞士風投、新加坡風投,以及我們的好鄰居日本孫正義的軟銀。
但因為老哥本身并沒有技術,都是靠騙靠偷襲,所以為了融更多的資,讓這場秀繼續下去,老哥就必須吹更大的牛,至此這場擊鼓傳花的燒錢游戲正式開始。
2020年,特殊時期到來,全球企業被迫線上化,對便捷敲代碼的需求提升,于是第二年老哥索性換個馬甲,改Engineer.ai為Builder.ai,推出Builder studio平臺,以娜塔莎為核心賣點,打出了一句極具傳播力的Slogan,讓軟件構建變得像點披薩一樣簡單,虛構出一個全民開發者的概念,一時間吸粉無數,同年便完成了B輪融資,6500萬美元到賬。
眼看前兩輪融資都順利,還越滾越大,其他沒有下場的投資人坐不住了,看你們賺錢比我虧錢還難受。于是僅一年后2022年,美國投資機構、世界銀行、好萊塢大亨杰弗瑞卡森伯格以及微軟紛紛打錢,C 輪喜提一億美元。
看著大伙賺大錢,連軟銀、微軟這樣的大佬都以身作則,2023年頭頂一塊布、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的卡塔爾投資局也開始刷爆,連帶著37家機構跟風入場,讓D輪融資直接翻了一倍還多,來到2.5億美元。此時的微軟更是演都不演了,直接將老哥的服務集成到自己的開發者工具中,并直接宣布大贏特贏。
此時,Builder.ai總融資超4.5億美元,估值約15億美元,員工遍全球(以印度人為主),一舉躋身全球AI超級獨角獸行列,人稱小GPT,一時間風光無限,這也是老哥人生最高光的時刻。
但煙花易逝,大伙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2024年年底,Builder董事會對公司進行了一輪審計,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公司此前稱2024年營收為2.2億美元,實際上只有5500萬美元,虛報率300%,很快今年年初主要債權人(Viola Credit)緊急扣押了Builder.ai3700萬美元,想要止損,但為時已晚,由于資金鏈斷裂,今年5月20號,Builder.ai正式申請破產。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主要債權人(Viola Credit)是一家總部位于紐約的全球信貸公司,隸屬以色列Viola Group,是以色列最大的科技投資集團之一。不得不說,自古擅長投資的希伯來人這次在印度文明這里栽了個跟頭。
印度老哥有啥魔力,能讓那個一幫金主同時在老哥這栽跟頭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雖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科技前沿領域本就是技術黑箱的重災區,AI更是黑箱中的戰斗機,老哥的騙術之所以成立,主要取決于AI技術的三重黑箱,算法黑箱,截止到目前為止,深度學習模型的決策過程不可解釋,非專業人士無法驗證;演示黑箱,演示過程中播放預錄制的實時交互視頻已經是行業潛規則,同行一般不會深究;數據黑箱,Builder.ai宣稱處理了10億行代碼數據,實際90%為公開數據集的復制黏貼,但老哥不說咱也不知道。
總的來講,與其說老哥是個騙子,倒不如說他更像是那個為逐利的資本皇帝們編織新衣的裁縫。
從“用AI像點披薩一樣簡單”到“AI里包的是印度小哥”,這個反轉雖然在情理之中,但真有人付出實踐還誆到了天價的投資,也是夠魔幻現實主義的。
其實,隨著AI風口熱,類似騙局的還不在少數。
過去,不少美國普通人也曾被印度小公司坑慘,甚至可以說它們專挑美國人下手。要么是用AI模擬執法機構,要么是偽裝專業人士。美國每年因電信詐騙而損失的財富將近千億美元。
這次連美國巨頭們都防不勝防。Builder.ai的崩塌,更是徹底表明"AI詐騙"已經升級盯上了企業大佬們。
有人曾總結這些偽高科技企業慣用的伎倆:先雇傭廉價人力替代算法,再購買開源模型包裝成自研,最后用漂亮Demo掩蓋技術缺陷。
當技術承諾淪為融資噱頭,Builder.ai絕不會是最后一個倒下的偽AI明星。我們更要警惕一點,不僅是企業騙局,更是AI行業盲目擴張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