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一中 “老師因學生未填報清北而發表不當言語” 一事,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后,學校迅速作出回應,涉事老師檢討,學校和老師向學生及家長道歉,看似風波就此平息。
看了學校的通報,腦海里涌上四個字:又當又立!
表面上,班主任在群里情緒失控,對學生填報志愿一事大發雷霆,這是老師個人情緒管理與溝通方式的嚴重失當。但往深了說,這絕非班主任個人的 “任性之舉”,根源實則深植于學校內部對清北那近乎病態的迷之追求。
若學校沒有給老師下達與清北錄取相關的 “隱性任務”,若不存在對清北錄取成績的嚴苛要求,比如設立量化考核標準,將清北錄取人數與老師績效獎金、評優評先直接掛鉤,班主任何至于為了學生沒報清北,就如此大動肝火,甚至在群里說出那些傷人又失師德的話語。
在瑞昌一中這起事件里,班主任氣急敗壞地表示 “學校投入100萬的付出”“白了頭落下病,我們從未停止追求清北的腳步”,這絕非簡單的抱怨。這背后反映出學校在 “清北戰略” 上的巨大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全方位傾斜,只為能多幾個學生考上清北。而老師作為這一戰略的一線執行者,背負著沉重壓力,當學生的志愿選擇與學校的 “清北目標” 相悖時,內心的崩潰與憤怒便瞬間爆發。
事實上,瑞昌一中的這場鬧劇并非個例,它只是全國眾多學校的一個縮影。看看吧,每年高考成績放榜之際,各地便開啟一場 “高考狂歡”,而其中炒得最熱的,無疑是清北錄取人數。
雖然各級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嚴禁學校炒作高考狀元話題,可那些考出佳績的學校,哪能按捺得住 “炫耀” 的心。從校門口懸掛的大紅橫幅,到學校官網首頁的大幅喜報,無一不在醒目位置宣揚本校出了幾個清北學子。更有甚者,通過各種隱晦方式,如舉辦 “優秀學子經驗分享會”,實則重點突出清北學生,或是在校外媒體上發布宣傳稿件,巧妙地將清北錄取人數作為最大亮點,以此來彰顯學校的 “教學實力”。
如今,清北錄取數量,乃至進一步延伸的C9錄取數量,已然成為不少地方教育評價體系中的 “硬通貨”。一個學校出了幾個清北,學校瞬間成為當地教育界的 “明星”,名聲大噪,招生時也更具吸引力。當地教育部門在向上級匯報工作時,清北錄取數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仿佛這就是衡量本地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地方政府也將此視為政績,在各種場合津津樂道,似乎只要本地學校清北錄取人數多,就代表著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城市形象也跟著 “高大上” 起來。
但是,清北對于絕大多數孩子而言,猶如遙不可及的星辰,能踏入清北校門的,只是鳳毛麟角。真正與廣大普通學生息息相關的,是一本線和二本線,這才是決定大多數孩子未來命運走向的關鍵門檻。
可事實上呢,學校的目光幾乎都被清北吸引,社會輿論也多聚焦于清北等頂尖名校。因為清北錄取人數有著直觀、震撼的視覺沖擊力,能簡單粗暴地進行量化比較,讓學校、教育部門在這場 “教育政績競賽” 中有了一目了然的 “成績單”。而一本、二本錄取情況,顯得如此平淡無奇,難以引起各方關注。
這種對清北的過度執念,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對學生而言,他們的興趣、特長和未來規劃被無情忽視,被迫成為沖擊清北的 “工具”。曾有多少學生,在學校和老師的 “勸說” 下,放棄自己心儀的專業和學校,只為了能圓學校的 “清北夢”,結果進入清北后,對所學專業毫無興趣,痛苦煎熬,甚至最終選擇退學。
對教育生態而言,功利化的追求使得教育資源嚴重失衡,學校將大量資源集中于少數 “清北苗子” 身上,而大多數普通學生卻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和培養。所以,我們真正改變的,是摒棄對清北的畸形執念,回歸教育的初心,讓教育評價體系不再被清北錄取數所 “綁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