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蜿蜒曲折的機耕路夾雜在林木和野草之間,這是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李家河鎮民族中學教師譚曉艷去往該鎮冷槽溝的路,小雨后的機耕路濕潤而滑膩,譚曉艷緊緊握著方向盤,車輪每向前一寸,她就離學生的家更近一點。
從2018年至今,譚曉艷連續當了7年班主任,走訪了200多個家庭,有的家庭去過5次以上。有時候,她會給學生帶去書、文具,在聊天中與家長溝通孩子在校情況,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偏遠一些的地方,譚曉艷就和同事一起去,每次家訪完,她都會記錄家訪的細節,寫下每個學生的家庭、個人性格等。宣恩縣教育局副局長何志剛說:“譚曉艷把最深切的愛給了學生,這是教育家精神在鄉村學校扎根的表現。”
在宣恩縣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中,明確指出要實施“強師工程”,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面對這一目標,宣恩教師隊伍建設緊緊圍繞弘揚教育家精神,以課堂深耕、機制創新等方式,破解教師專業發展瓶頸難題,推動教師提升育人水平。
自2023年以來,宣恩縣教育局構建“教研員駐校任課+立體化視導”的工作模式。初中物理教研員黎春花任教于宣恩縣第二民族實驗中學。黎春花和其他教研員一樣,聽隨堂課,和教師一起研究教材和課程。同時,診斷教學問題,改進教學方式。
2024年,教研員們全年共聽評課1500余節,有效幫助學校和教師梳理與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以教研促教學,強化師資隊伍。
2025年1月,宣恩縣教育局工作人員走進全縣多所學校,與校長、教師面對面對話、交流,對教聯體建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督導等工作進行細致調研。“走進教學一線,用腳步丈量教育,了解制度與實踐的真實性,是我深耕教育的第一步。”宣恩縣教育局工作人員鄧瑾說。
宣恩縣以“教育家精神”為教學改革內核,構建“名師領航+青藍共進”的雙軌培養體系,創設“育苗—壯苗—骨干”教師孵化體系,打通教師專業發展通道,破解教師成長動力不足難題。同時,依托名師工作室,以教聯體為引擎,打造“核心校+成員校”的教研輻射圈,以“訂單式送教”“聯片教研”“跨校備課”等形式定期開展活動。
第二民族實驗小學副校長杜艷麗組建的工作室,除了組織參加培訓、開展教學觀摩活動外,還同步升級“青藍工程”,探索推行“三年進階式”師徒契約。2024年,該工作室3名青年教師在縣級賽課中獲獎,5名青年教師成功晉升為骨干教師。
2024年3月,宣恩表彰了158名骨干教師,他們在全縣開展示范課、送教下鄉、聽課評課等活動,參與跨校教研率達到80%。近年來面向全縣遴選卓越教師131人,優秀校長、班主任、教師200余人,以榜樣引領激活教師內生動力。
“教育家精神從理念的高地走向實踐的平原,激勵教師的‘小我’主動融入‘大我’。只有‘小我’與‘大我’雙向奔赴,教師才能體會到知行合一的幸福。”宣恩縣教育局局長方應鵬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2日 第03版
作者:特約通訊員 胡慧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