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610字
預計閱讀時間: 5分鐘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行為和交流方式常常與其他孩子不同,宛如夜空中的星星,獨自閃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卻難以觸及。這個比喻溫暖而有詩意,表達了孤獨癥(自閉癥)兒童在這個世界上獨特而獨立的存在。對于孤獨癥兒童我們應從了解開始。
一、
什么是孤獨癥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類發生于兒童早期的神經性發育障礙,具體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起病于3歲前,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溝通障礙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復性行為等心理發育障礙,嚴重影響患兒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
孤獨癥的患病率大致在每1000人中有16例,其中男孩的患病率是女孩的4倍。中國殘疾人普查報告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孤獨癥患者已超1300萬人,以每年近20萬的速度增長,孤獨癥已成為導致我國兒童精神殘疾的首要疾病。
二、
孤獨癥病因
孤獨癥具體病因至今未明,目前認為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A.遺傳因素:
孤獨癥的遺傳度高達80%-90%,有研究顯示性染色體、7號染色體、15號染色體及17號染色體的重復與缺失與孤獨癥的發病密切相關。
B. 環境因素:
(1)圍生期因素:母妊娠期患感冒、風疹、腹部X線照射,產時損傷、窒息、缺氧、先兆流產等,出生后患嬰痙攣、癲癇等圍生期并發癥等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腦的發育過程。
(2)病毒與免疫因素:圍生期的病毒感染可引起個體免疫缺陷,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孤獨癥還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缺陷,可以導致神經細胞凋亡過程出現異常,從而表現為神經發育障礙。
(3)其他:父母高齡,母孕期吸煙、服用某些藥物、羊水胎糞異常、胎位異常、情緒不穩定以及患嬰生低體重等情況均可能是孤獨癥發生的危險因素。
三、
孤獨癥臨床表現
1 .社會交往障礙:不喜歡眼神接觸,大人拿著玩具逗孩子,孩子只盯著玩具,很少看大人;跟人不親,不喜歡被父母抱;叫孩子名字時,孩子沒反應;不會用手指指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會望向別人手指的物體;對他人不感興趣,無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能理解他人情感。
2 .交流障礙:語言發育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自言自語,說話時語句單調平淡,缺乏感情,不會主動找人交談,也不會向他人提出問題。
3.興趣狹窄及刻板重復的行為:異常專注于某一事物,有些孩子對車輪、風扇等旋轉的物體十分癡迷,有的則對數字、路線圖格外熱衷,反而對正常兒童喜歡的物品如玩具等不感興趣。不斷重復一樣的動作,如反復開門、拍手、轉圈、把玩具擺成一排等;抗拒變化,習慣例行事項,如堅持走同一條路線、所有物品都按照一定的順序排放。
四、
如何判斷孩子的行為屬于孤獨癥
1、不(少)看:目光接觸異常。孤獨癥患兒早期即表現出對有意義的社交刺激的視覺注視缺乏或減少,對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視減少的狀況。
2、不(少)應:患兒對父母及他人的呼喚聲充耳不聞,叫名反應不敏感通常是家長較早發現的孤獨癥表現之一。
3、不(少)指:缺乏恰當的肢體動作,無法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請求。孤獨癥患兒可能早在10-12月齡時就表現出肢體動作的使用頻率下降,如不會點頭表示需要、搖頭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勢比劃等。
4、不(少)語:多數孤獨癥患兒存在語言延遲現象,家長最多關注的往往也是孩子的語言問題,對于語言發育延遲的兒童務必考慮孤獨癥的可能。
5、不當:不恰當的物品使用及相關的感知覺異常。孤獨癥患兒從12月齡起可能會出現對于物品的不恰當使用,包括旋轉、排列以及對物品的持續視覺探索。比如將小汽車排成一排,旋轉物品并持續注視等。言語的不當也應該注意,表現為正常語言出現后言語的倒退,難以聽懂、重復、無意義的語言。
孤獨癥在10-12月齡時就有早期表現,在3歲-4歲時癥狀明顯,當孩子三周歲還不會說話時,請不要用“貴人語遲”來安慰自己,當家長發現兒童有“不看、不應、不指、不說、不當”五不行為時,需高度警惕孤獨癥可能,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療評估,做到“早篩、早診斷、早干預”。
來源:東陽市第七人民醫院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