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向奔赴中相互成就”“這是一堂實踐課,更是一堂思政課”......7月7日上午,滁州學院團委書記胡娜向記者劃拉著手機上的一條條微信留言。屏幕上,字字句句都是實踐團成員們最深刻的體會。“這才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暑期社會實踐!”胡娜欣慰地說。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滁州學院延續七十五載育人傳統,繼續打造“樂知學堂”“智繪星光”“音夢童行”等實踐團隊,搭建義務支教鄉村“大學堂”,為鄉村少年兒童送去紅色文化服務。
如何抓住關鍵時間點,以少年兒童樂于接受的方式,引領“拔節孕穗期”的少年兒童了解抗戰歷史、筑牢理想信念?
一番考量,校團委與團明光市委嘗試開展校地結對共建,聯合開展“團聚青春·筑夢童行”暑期專項實踐項目,組建16支實踐團隊分赴明光市16個鄉鎮(街道),開展以思想引領、安全教育、心理關愛、素質拓展為核心的護苗行動,通過課堂宣講、互動實踐、訪談調研等形式,以赤子之心傳遞紅色薪火。
“兵老師”講述老兵故事
紅色故事宣講 鄉村學堂綻放信仰之花
“在冰冷的雨夜中,急行軍蹚水趕路,子彈擦著耳邊飛過,他硬是端著槍,沖在最前面......”
6月30日下午,在明光市石壩鎮支教課堂,由滁州學院“青春向紅途·抗戰印記大學生尋訪團”帶來的紅色故事講堂火熱開講。隊員們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講述著抗戰老兵王載坤參加抗日戰爭時的英勇故事。
這支由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退役大學生士兵牽頭組成的團隊,在數小時前,剛剛尋訪過王載坤老人。隊員們蹲在王載坤老人身邊,聽他激情講述著1943年那個雨夜的故事。老人說得動情,隊員們聽得入迷。在隨后的支教課堂上,隊員們化身“兵老師”,將那些硝煙里的故事講給石壩鎮的少年兒童聽。
“這兩年我們奔赴多地,走訪數十位抗戰老兵,聽他們講述戰場上的生死時刻、浴血經歷。今年正好有校地合作社會實踐的機會,我們就想著一定要把這些珍貴故事,及時轉化為支教課堂上最鮮活的教材,講給鄉村孩子們聽。”尋訪團成員、“兵老師”胡志杰說,“孩子們亮晶晶的眼睛就是給抗戰老兵們最好的勛章”。
歷史知識問答 沉浸互動點燃紅色火種
7月1日,在明光市潘村鎮曹塘村實踐站,電影《地道戰》的畫面投射在斑駁的白墻上,屏幕里硝煙彌漫的戰場,和臺下兒童們書包上掛著的奧特曼掛件形成奇妙碰撞。“電影里演的都是真的?”一位兒童拉著隊員追問地雷戰的細節,眼里滿是對英雄的崇敬。
隨后,實踐團隊以“紅色歷史知多少”為主題主線,將紅色歷史知識轉化為生動敘事,加強對少年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該校教育學專業學生通過互動問答、情景演繹、觀看抗日戰爭主題紀錄片等方式,講述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與紅色精神內涵,少年兒童在沉浸式課堂中穿越時空,觸摸歷史的溫度。
“小蘿卜頭在監獄里沒有筆,就用樹枝在地上寫字......”五年級學生小雨看完影片,主動分享語文課本里《小蘿卜頭》的故事,直言紀錄片中一幕幕珍貴的歷史畫面讓他直觀感受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辛與不易。
音樂課堂上學唱紅色歌曲
紅色電影帶領少年兒童重溫歷史
經典紅歌傳唱 童音旋律鐫刻家國深情
連日來,在潘村鎮暑期快樂站的音樂課堂上,《強軍戰歌》《祖國祖國我們愛你》等經典曲目響徹教室。教唱《祖國祖國我們愛你》時,臺下的少年兒童揮舞著自制的小紅旗,用清脆的童聲合唱:“小小蠟筆穿花衣,紅黃藍綠多美麗......”
歌聲中,三年級學生朵朵(化名)踮著腳、仰起小臉,喊出:“老師,我想把這首歌唱給爸爸媽媽聽。”
音樂課堂上,團隊成員通過節奏游戲、分句跟唱等方式激發學習熱情,讓愛國之情隨著旋律滲入心田。當稚嫩而堅定的歌聲回蕩在鄉村教室,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正在音樂聲中悄然生長。
此次紅色課堂活動的開展既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紀念,也是高校青年用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通過鄉村支教,將紅色文化的火種播撒在鄉村熱土上,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成長的必經之路。學校每年組織千余支團隊、萬余名學子分赴省內外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據胡娜介紹,今年該校推動校地深度合作,專門組織16支“團聚青春·筑夢童行”專項實踐團隊奔赴明光市舉辦暑托班,一方面結合地方需求開展思想引領、安全教育、心理關愛等三類主題必修課以及課業輔導;另一方面發揮專業優勢拓展兒童素質,將紅色教育、勞動教育、文化傳承、科學普及、體育鍛煉等內容貫穿其中。“用青春力量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教育,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紅色文化在鄉村學堂生根發芽
實踐感悟
這次尋訪,于我這個退役大學生士兵而言,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精神會師”。八位抗戰老兵的皺紋里,藏著比教科書更厚重的歷史——布滿彈痕的軍功章、磨穿鞋底的行軍路、深夜里的沖鋒號聲,那些帶著硝煙味的講述,讓“民族脊梁”四個字有了滾燙的溫度。
站在講臺當“兵老師”的那天,看著孩子們舉著小手追問,忽然讀懂了傳承的分量。我將老兵們“不退一步”的堅守講給他們聽,也把自己軍裝口袋里那枚“永不褪色”的紀念章亮出來。孩子們眼里跳動的光,像極了當年戰壕里不滅的火把。
迷彩綠的青春里,原以為扛槍衛國是使命的全部;直到觸摸過歷史的溫度才懂,把英雄的故事講給下一代聽,把滾燙的信仰種進他們心里,是更長久的守護。這抹“青春紅”終將在接力中照亮更遠的路。
□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2022級地理科學專業學生 胡志杰
稚嫩而嘹亮的歌聲在教室回蕩,不僅是一次節日獻禮,更是將愛黨愛國的種子悄然播撒進幼小的心田。我們精心準備的京劇啟蒙課,讓孩子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國粹瑰寶。耐心糾正發音的普通話課堂讓語言的橋梁更加通暢;充滿趣味的繪畫、寫字與手工課則打開了孩子們想象與創造的大門。
短短一周,從紅歌的激昂到京劇的韻味,從語言的規范到藝術的創造,我們努力將多元的文化養分帶給鄉村的孩子們。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陪伴與啟迪。看到他們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和點滴進步,我們更加堅定了用心支教、用愛陪伴的信念。未來的日子里,我們將繼續深耕這片希望的田野,讓文化的種子在桃溪生根發芽,讓童心的光芒更加璀璨。
□文學與傳媒學院2023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 趙永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此次紅色課堂活動意義非凡。在支教課堂上,童音旋律鐫刻著家國深情,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我們將紅色文化的火種播撒在鄉村熱土,而這場跨越80年的精神接力,正是對英烈最好的告慰。在此,我們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也為黨的事業注入青春力量,也一樣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機會參加此類活動。
□音樂與教育學院2024級音樂學(師范)專業學生 薛飛揚
(記者程榕娟,通訊員徐世平、陳志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