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7月5日報道,今年6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ChatGPT)用戶、使用搜索引擎的參與者和僅憑自身創造力撰寫論文的人,在大腦功能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根據這項研究,腦電圖測量結果顯示,在4個月的時間里,ChatGPT用戶的大腦活動水平最低,并且在所有神經、語言和行為層面的表現均低于其他參與者。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網站上的報告解釋說,一些關鍵變量包括:神經連接減少和回憶能力下降。
盡管這些結果未經同行審議且樣本量較小,但該研究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上個月,美國《時代》雙周刊報道稱,這些發現加劇了人們的擔憂,即社會對人工智能助手的依賴可能會犧牲年輕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長期大腦發育。盡管人工智能助手對個人的影響可能因人而異,但研究表明,心理咨詢中心應評估ChatGPT和人工智能助手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潛在影響,需要考慮的具體領域包括積極性、適應力和人際關系。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ChatGPT用戶在撰寫后續每一篇論文時都變得更懶惰——他們會采取復制粘貼的方式,難以引用自己的作品,甚至對論文的“所有權”意識也減弱了。因此,使用人工智能助手可能會對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業投入產生負面影響。學習動力和學業投入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為感到無聊且缺乏內在動力的學生通常會被其他問題困擾。例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19年的一份報告強調了“無聊感”與危險行為、焦慮和抑郁等問題的關聯。
高度的學習動力和學業投入往往是學生茁壯成長的標志。根據美國《行為科學》雙月刊2023年的一項研究,有學習動力的學生對課程表現出更濃厚的興趣,能從中獲得更多樂趣,且學習動力對學業表現的影響比自尊心的影響更持久。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一項研究指出,ChatGPT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自由度,從而可能增強學業投入。綜上所述,當學生向輔導員反映學習動力不足時,人工智能助手可能是背后的因素之一。然而,將人工智能助手引入其他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群體中,也可能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創新方式。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中,當被要求在不使用ChatGPT的情況下重寫之前的論文時,參與者不僅幾乎記不得自己的論文內容,還表現出α和β腦電波網絡的參與度不足。根據奧蘭治縣神經反饋中心2025年的一份報告,腦電波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明確關聯。正如托馬斯·杰斐遜大學2019年的報告所述,α波是大腦的“放松波”,可以通過釋放血清素起到天然抗抑郁作用;該報告還指出,β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因此,頻繁使用人工智能助手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在應對學術挑戰時承受更多壓力,同時創造力也隨之下降。
幫助學生應對學術挑戰是許多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重要職責。因此,對部分學生是否因依賴人工智能助手而適應力下降進行評估是至關重要的。
來源:“參考消息”微信公眾號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