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市天河區天府路小學圖書館,一組由學生自主設計并繪制的中英文閱讀公約標語格外醒目,旁邊還配有生動插圖。這些融合語言表達與規則意識的作品,源自英語學科“安全文明公約”課程的真實任務。學生自制標語彰顯出學校“輸出為本”教學改革的價值追求:以真實情境中的“輸出”驅動“輸入”,讓學生從“知識接受者”蛻變為“素養輸出者”。
從2018年起,天府路小學便探索課堂轉型,試圖扭轉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2020年,學校引入華南師范大學教授王紅的“輸出為本”理念,以“輸出倒逼輸入”重構教學邏輯,開展“輸出為本”教學改革。“這一理念與學校‘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辦學理念高度契合。”天府路小學黨總支書記歐陽琪表示,學校教學改革以課堂為主要抓手,逐步形成“輸出課堂實踐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生個人學習方案”三大重點。
改革歷經螺旋式上升的三階段,第一階段“課堂升級行動”,以16人實驗團隊為試點,通過“輸出型”與傳統“輸入型”課堂對比,在實踐中讓教師們直觀感受“以任務驅動學習”的效能,形成新的課堂觀。第二階段“跨學科課程建設”,拓展至46人團隊,將輸出理念融入“天府跨界六課”,利用真實情境設計跨學科輸出任務,打破學科壁壘。第三階段“范式廣泛應用”,全校教師參與,將輸出思維從課堂教學遷移到教研管理、學生成長方案,形成“以輸出為導向”的校園生態。
“真任務、真情境是激活學習的‘利器’。”天府路小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徐杰雄介紹,學校將社區、校園真實場景轉化為“輸出任務資源庫”,涵蓋規則制定、標語設計、角落美化、節慶實踐等。在二年級數學課堂上,學生化身“校慶策劃者”,用學校“追夢人”“創學者”“和雅君”天府畢業生形象設計套卡,在操作中掌握“有序排列”。走廊、樓梯等空間化身“作品展示臺”,學生設計的標語點綴校園,和美小舞臺上展示的音樂、美術作品浸潤校園,努力實現“讓每一處校園角落都講述學習故事”。
跨學科教學依托“6*6+X”機制突破協作瓶頸:校級課程發展中心6人統籌頂層設計,各年級課程研發團隊6人拆解主題任務,輻射帶動全體教師(X)協同攻堅。在“大美大灣區”主題下,六年級學生經歷多學科融合之旅:撰寫“灣區建設者”招聘簡歷,用比例尺設計橋梁模型,借助3D建模呈現“未來建筑”,探討人才成長路徑,實現“大情境分解小任務,小任務串聯多學科”。
《我為灣區建座橋》是跨學科實踐的典型案例。學生從橋梁歷史調研、力學結構分析到3D模型設計,全程融合多學科知識。學生們在實踐中,感悟與表達“橋”聯灣區人,“橋”展灣區美。學生們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提高綜合能力。
改革深入推進“知識輸出”向“素養輸出”的轉型。學校語文學科組努力做好探索,課堂評價從“生字聽寫”轉向“講述故事、撰寫演講稿”。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們結合生活經驗闡釋道理。在“初讀文本—發現問題—二次探究—制定評價量表—優化輸出”的循環中,學生經歷“螺旋式學習”,努力從“學什么”向“怎么學”“如何用”轉變。
改革正重塑學校的課堂生態。很多學生從“知識接收者”變為“問題解決者”,在跨學科項目中主動調研、設計方案,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教師通過AI課堂診斷、點陣筆數據采集等技術,精準把握學生學習軌跡,實現“以學定教”。師生關系從“管理與被管理”轉向平等協作,校園里洋溢著“我要學”的濃厚氛圍,逐步實現“讓學生喜歡上課、敢于嘗試”的教學改革目標。(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盾 通訊員 查欣雨)
作者:劉盾 查欣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