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赤俠
萬萬沒想到,竟然有兩名中國公民因涉嫌“跨國間諜”的罪名,被烏克蘭給抓了。
案件曝光后,烏克蘭國內輿論出現分化:
部分議員要求重新評估對華技術合作政策;也有分析人士提醒需警惕將個別案件政治化的傾向。
這起事件傳回國內以后,大家的反應都很統一,就是不相信。
原因有兩個,首先就是中國軍工這么多年以來,走的都是自主研發的路線,我們絕不會,也不屑于去盜取他國的武器資料。
更重要的是,就烏克蘭那樣吃蘇聯老本的國家,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武器?什么時候,先進的一方會去竊取落后一方的武器資料?
如此看來,這起事件到處都是讓人無法理解的地方。
結果還沒等烏克蘭調查完畢,強大的中國網友已經把整起事件查的水落石出。
不得不說,看到真相以后,當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今年7月上旬,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在基輔展開了一次反間諜行動,兩名中國公民因涉嫌非法獲取"海王星"導彈系統技術資料被捕。
被捕的兩人系父子關系,主要嫌疑人是一名24歲男性,其身份背景頗具戲劇性。
這名年輕人曾于2021年至2023年間在基輔某理工大學攻讀工程技術類專業,后因"學業成績不達標"被校方開除。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已被開除學籍,該男子并未立即返回中國,而是選擇繼續滯留烏克蘭。
烏克蘭安全部門在后續調查中發現,其滯留期間曾通過社交平臺發布過支持烏克蘭的言論,甚至在某二手交易平臺展示過烏克蘭軍事裝備的相關信息。
這些行為與其最終被指控的間諜活動形成鮮明對比,也為案件增添了幾分撲朔迷離的色彩。
另一位被捕者是其父親,根據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的通報,這位中年男子常住中國境內,但近年來頻繁出入烏克蘭,最近一次入境是以"科技商務考察"名義辦理的簽證。
調查人員在其住宿地點查獲了多部電子設備、隱蔽拍攝裝置,以及部分被偽裝成學術資料的軍事技術文件副本。
烏克蘭方面認為,這對父子通過"代理購買軍工廢棄部件"等方式滲透至烏克蘭國防工業供應鏈,重點目標是獲取"海王星"導彈系統的導航模塊、電子控制組件及完整設計圖紙。
調查顯示,這名24歲的年輕嫌疑人曾嘗試直接接觸烏克蘭軍工系統內部人員,他通過社交媒體聯系到一名參與"海王星"導彈研發的技術人員,許諾報酬換取系統機密文件。
烏克蘭安全局在監控中發現這一異常接觸后,采取了"控制下交付"的反間諜手段。當雙方在基輔某處進行文件交接時,烏克蘭特工當場抓獲兩名中國公民,而被招募的烏方技術人員實為安全局安排的線人。
從行動細節看,這對父子似乎并非職業間諜,其操作手法顯得較為外行,這也是外界質疑案件真實性的原因之一。
涉事的"海王星"導彈系統作為烏克蘭2014年后重點開發的國產武器,是基于蘇聯Kh-35反艦導彈改進而成的岸基巡航導彈系統,最大射程達300公里,采用慣性制導與主動雷達制導復合模式。
該系統最著名的戰例是在2022年4月擊沉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這一戰績使其成為烏克蘭國防象征。
正因如此,烏克蘭對該技術的保護措施極為嚴格,所有研發人員都需通過國家安全審查,技術文檔實行分級管理制度。
涉案父子通過收集廢棄軍工部件、偽裝學術研究等方式滲透軍工供應鏈的行為,觸發了烏克蘭安全機制的多重警報。
然而,整起事件最詭異的地方就在于,該導彈的技術水準相當于中國上世紀90年代的"鷹擊-83"導彈,對中國現有軍事技術而言已屬落后。
從我國的技術發展現狀看,反艦導彈技術已形成完整體系。鷹擊-12采用沖壓發動機實現超音速突防,鷹擊-18具備亞超音速結合能力,最新型鷹擊-21甚至具備高超音速特性。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在導彈推進、制導等技術領域已實現自主創新,對烏克蘭的"海王星"這類中端技術沒有需求動機。
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安全局在聲明中特別強調查獲了"準備運往中國的證據",但未具體說明是否掌握中方官方機構涉案的直接證據。
既然如此,這對非常外行的“間諜”父子,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實際上,這是一場令人無語至極的烏龍事件。原來這位涉案的陳某,不僅不是軍事間諜,反而是一個鐵桿烏粉。
當初在烏克蘭留學的時候,因為成績太差被學校開除。恰逢俄烏沖突已經爆發,于是陳某靈機一動,就留在烏克蘭成為了一名視頻博主。
相比于其他同行,陳某身處交戰前線,因此也更加吸引人關注。
沒想到的是,陳某又發現了一個商機,就是在網上倒賣俄烏戰爭的武器殘骸,其中就包括了此次涉案的“海王星”導彈。
這可是個一本萬利的買賣,甚至都不用下本錢,只需要把這些武器殘骸撿過來,制作成各種小擺件,就能以幾百塊一個的價格,賣給國內的網友。
在這個過程中,陳某的父親就負責運輸以及配送的環節,這也是其頻繁來往于中烏兩國的原因。
所以說,哪有什么烏粉,不過都是為了那點生意。只要錢到位了,再強硬的烏粉,也能喊出一句“烏拉”!
根據烏克蘭《刑法》,間諜罪可判處10-15年監禁并沒收財產,若涉及軍事技術轉讓給外國,刑期將按上限判決。
這兩名嫌疑人目前關押在基輔列夫別爾季拘留中心,烏克蘭檢方需在60天內完成調查起訴。
此類案件通常涉及復雜的領事保護程序,中國駐烏使館已啟動領事協助機制。歷史上類似案件的平均審理周期約為11個月,但受當前烏克蘭戰時狀態影響,司法進程可能加速。
這起案件發生在俄烏戰爭持續三年多的敏感時期,烏克蘭在國防科技領域對外合作日趨謹慎,2024年以來已多次修訂《國家機密保護法》,擴大軍事技術信息的保密范圍。
自2022年以來,烏克蘭已破獲14起涉及軍事技術的間諜案件,涉案國家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等。烏克蘭軍工體系繼承蘇聯遺產但資金短缺,部分研究人員待遇偏低,這為技術泄露埋下隱患。
案件的后續發展需關注三個關鍵點:一是技術密級的司法認定,這將決定罪刑嚴重程度;二是嫌疑人行為與國家機關的關聯性證明;三是可能的外交協商空間。
2018年烏克蘭破獲的航空技術間諜案最終以嫌疑人驅逐出境結案,但當前戰時環境下司法彈性可能降低。
烏克蘭總統辦公室表態稱將"依法嚴懲危害國家安全行為",中國外交部則表示密切關注案件并要求烏方保障中國公民合法權益。
要我說,這對父子還是坦白從寬了吧,把自己給烏軍捐款的記錄拿出來,把自己烏粉的身份亮一下。
說不定,烏克蘭就能網開一面,不讓這倆大聰明坐牢,直接驅除出境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