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點物質主義,但品牌開始成為識別人群的標簽。所以當你看到一個穿nike ACG的人時,會如何定義他?
是戶外迷、潮流人士,或者只是隨意買買沒在care這個問題的人?
在剛剛結束的西部100中,nike ACG給出了它想要的答案:選手Caleb Olson以歷史第二快成績(14小時11分)沖線。
但最吸睛的,卻是他身上那件Nike ACG白色網眼上衣——大到有點抽象的孔洞,鏤空到有點騷氣的設計,被戲稱為男士的“露臍毛衣”。
以炸裂的設計成為熱議話題,這本身就很nike ACG。但唯獨有些不同的是,我們終于回到了越野跑/戶外維度的討論。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nike ACG與城市機能、潮流戶外的關鍵詞聯系在一起,但回到專業戶外領域,這顯然還不夠。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件拿得出手的產品。
譬如Hoka的Speedgoat羚羊、凱樂石的Fuga,穿的跑者多了,自然就生發出身份認同的肯定。
拋開復雜的營銷策略,產品,仍然是和用戶的最深層連接,是塑造品牌形象的根本,這點從未變過。
所以當Caleb的這件外套引爆社媒后,除了調侃以外,更多人的心聲是,什么時候能在線下,和賽場中見到他?
這本是nike的擅長,極強的渠道資源。不過又一次,我們仍然沒有等到它,甚至包括那件短褲和腰包,幾年前精英跑者就已經上身,卻仍然沒有發售(就在發稿日,終于在崇禮168的展廳,看到它的真身了!)。
如今甚至有人評論:在城市日常穿著nike ACG不意外。在越野跑賽場,如果你穿nike,似乎倒成為了一種小眾的選項。
nike的產品力有目共睹,所以我們不必懷疑nike ACG能做出一件合格的越野跑產品。只不過在不斷快速變化的戶外行業中,它的行動多少有點緩慢。也許,家大業大的ACG仍在等待時機,放出一個大招。
正如這件鏤空衣瞬間引爆網絡的魅力,好在,你可以察覺到,討論nike ACG的戶外基因、討論它的產品,仍然是一件很意思的事情,這可能才是nike ACG的生命力所在。
或者說,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呼吸一些新鮮的空氣。
▲ @nikeacgcommunityau
以下,是一些有關nike ACG值得關注的身份切片:
撰文|谷子
編輯|玄天
設計|天宇
圖片來源|品牌官方網站及網絡
· 本文為「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
大部分時間,右腦依然決定著我們的消費決定:感性、視覺、情緒價值。
對于越野跑賽事這個極其注重社群文化,某種意義上成為裝備T臺的地方,產品傳播影響力更是幾何級放大。
2025年,nike ACG宣布成為崇禮168賽事的首席獨家冠名贊助商,想憑借這個亞洲規模最大的越野跑賽事作為杠桿,給nike ACG帶來更多有關跑者身份的認同感。
▲ @seagull
參賽包,既是加深品牌印象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也經常左右著參與者對于一場賽事的看法,更是比賽的「趣味」點所在。
▲ @EFLILIER
今年,nike ACG確實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變化:木質的獎牌,變成了一塊石頭;橘色,成為了崇禮新的的主場色;更有時尚感的參賽服。以及一些有關自然的創意:在完賽后,還可以憑借號碼簿領取一份帶著賽事回憶的植物和泥土。
借用網友的說法:在運動領域,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令人遺憾的是,在崇禮168,依然沒有機會上身這件像水果泡沫網的ACG奇葩跑步服。但好在,它把我們拉回了一些nike和跑步有關的高光時刻。
20多年前,nike用回收材料研發出一種新的面料科技Stand-Off,通過變大的網眼孔,為長跑者提供最大限度的散熱透氣。2000年悉尼奧運會,來自肯尼亞、澳大利亞和葡萄牙的選手身穿它完成了比賽。
后續,原始的Stand-Off紡織品,演變成一種被稱為Nike Sphere的獨家紋理性能面料。
當然,為了跑得更快,nike的概念一向是超前到「反人類」。同樣在悉尼奧運會上,澳大利亞選手Cathy Freeman更是穿著一件nike研發的連體連帽服斬獲金牌,成為了那一年奧運會的名場面。
一個大膽的預測:正在進行的崇禮168,一定會有人DIY出一件破洞服,向大神或狂野的風格致敬。
在重返越野跑和專業戶外的路上,nike ACG經歷了幾次重要的人事變動。
首先是NIKE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董煒,同時擔任ACG品牌全球CEO,本土化運營的信號明確,也和今年品牌在賽事上的發力動作息息相關。
另一個讓人興奮的新聞,是曾在始祖鳥Veilance線擔任設計總監數十年的Taka Kasuga,也加入到nike ACG陣營。回想一下Veilance系列的特點,就能立即為他作出一副人物畫像:追求高性能的戶外材料、內斂的外觀、打破常規(System_A企劃的幕后推手)。
▲ Taka Kasuga用一本書名,官宣加盟nike。
這和當下有些復古,有些花哨的ACG,多少有些反差。二者的碰撞,未來在設計上會產生哪些新變化,也是值得我們留下注意力的看點之一。
界定一個品牌是否被越野跑愛好者所肯定,最重要的一環,始終是鞋。
nike ACG很久以來都沒有一雙真正的越野跑鞋,這是真的,但好在nike有。從2022年起,憑借Zegama系列,耐克首次真正涉足超強緩震越野跑鞋領域。
Vibram MegaGrip鞋底、 ZoomX泡棉中底科技,十足越野跑元素的UTMB賽道圖印在鞋墊上,不過更打動人心的,是believeintherun測評網站對它的一句評論:nike就是有一些東西讓它們與眾不同。那種獨特的風格,那種難以言喻的「活力」。
如何延續這些越野跑基因,ACG的做法,非常簡單:換logo。
在今年2月份,Caleb Olson腳上一雙Ultrafly再次吸引了媒體關注。作為nike的重磅碳板越野跑鞋,本屬于nike Trail線的它,logo也偷偷換成了nike ACG。
這些由ACG鋪設的小彩蛋們,都在為跑步愛好者一步步留下線索。
相比有關ACG沒有跑鞋的疑問,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它們的跑鞋矩陣中,將絕對不僅一雙浮出水面,別忘了還有Pegasus、Kiger和wildhorse等待改頭換面中。
隨著ACG步子越邁越大,一個大家都在猜測的內容是:nike Trail系列以后可能要無了。
在ACG缺席越野跑的時光里,nike Trail線很好地承擔了這一部分市場的缺失。前往各地的nike奧萊店,看看有沒有超值的Trail系列產品撿漏,甚至有種尋寶的快感。
重點是,相比很多專業品牌的精英體型剪裁,nike Trail可能更適合日常愛好者輕松的跑步需求,再加上成熟的面料,例如Dry-Fit ADV的加持,讓它成為了很多品牌的質感平替。
▲ @螃蟹不吃鹽
比起小紅書上的熱門品牌,流量單品,一件日常價格的nike Trail,可能是更有幸福感的淘貨選擇。
在明星代言、追求爆款的今天,我們很難看到真實思想的表達。即便有,在商業內容中也很容易被淹沒。將時間距離拉遠,nike的這幅廣告給了我們一個誠懇的案例:
“說實話,當我們看到Ridgewa和Roskelley在K2峰的這張照片時,我們并未打算制造登山鞋。但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既然能用技術幫助世界級運動員跑得更快更遠,為何不能為穿越克什米爾的沙漠、河谷的登山者們,做同樣的事?”
也因為這些思考,nike從1981年建立nike Hiking系列,到被稱為All Conditions Gear的ACG,于1989年誕生,并有三雙重磅鞋款出現:Lava Dome(徒步)、Magma(技術攀登)和Approach(尤為重要,GORE-TEX)。
而好的故事和敘事方式,也能讓從未買過nike的人,將品牌精神和產品形象印入腦海。
當然,nike ACG的廣告總是很有看點,例如下面這些:
▲ Air Mowabb,nike ACG最早期的經典戶外綜合鞋款。
▲ 金剛正在穿著一雙Lava High。
nike ACG經歷了logo的幾次更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始終是雙肺標志。不是它多好看,而是因為從1997年開始,nike ACG進入了設計領域的黃金時期,粉絲們甚至稱它為:the Lungs era (肺時代)。
和之前nike ACG偏重色彩的風格不同,它構建了我們如今所熟知的科技服飾的特征:時尚、融入日常和低調的功能性。
2008 年,Peter Valles設計的一款夾克問世,它采取充氣栓扣的設計,利用空氣的力量進行保暖,上市前還曾收到過GORE-TEX公司的測試邀約。
因為GORE-TEX材質太硬,所以利用充氣的方式來讓它適應身體的各種姿態,這些放在今天也足夠超前的想法,造就出nike ACG偉大的產品之一:AirVantage。
而最令人著迷的,可能是它如山地地形般起伏的輪廓。
nike ACG存在的意義,還包括帶領著用戶們,進入一個充滿活力、有共同愛好的社群。它超越戶外領域的影響力,讓品牌擁有了一批如「邪教」般忠實的追隨者。
因為產品實在過多,以至于連收藏家們,都難以跟上所有款式的步伐,學術氛圍也由此誕生。在社群中,ACG 的愛好者需要花時間學習設計語言,發現獨特的細節,并利用這些線索來追溯產品的款式和歷史。比如:
- 大量使用棕色皮革的九十年代中后期,以Air Mada為典型
- 保留戶外元素,又更加貼合城市環境的千禧年
- 三角標和復古流行色再次回歸的2009年,那是ACG成立的20周年
- 極具爭議的NikeLab ACG時期
ACG Archive正是這些資料的狂熱收集者其中之一,通過他的社媒頁面,我們甚至可以發現一些未命名的nike ACG舊作。
當然,nike ACG不只是會搞一些噱頭,有時候它也很嚴肅。
事實上,ACG可能是最早期的戶外穿衣法則推廣者,因為它們真的把分層印在領標上了。
▲ 3=Outer Layer,2=Thermal Layer,1=Base Layer。
這些分層編號大多出現在ACG的滑雪服產品中,如果你了解過中古nike ACG市場,就會發現Nike Acg Outer Layer 3在市場上的存量巨大,并搭載著nike早期的Storm-Fit技術,Layer 1和2則相對少見。
nike的歷史,就像是一本厚厚的綜合性雜志。有體育明星的閃亮登場,有濃墨重彩的戶外篇幅,當然也回避不了它機能潮流的一頁。
如果翻看一些知名二手網站,你會發現一些既不屬于過去,也不像現在的nike ACG設計。2008年至2014年間,ACG的運營陷入低谷,源源不斷的創意也似乎枯竭。
就在此時,一個被《GQ》雜志譽為“從世界末日送回來的時間旅行者”的設計師出現了:Errolson Hugh。ACG被重新命名為NikeLab ACG,也意味著這個支線的實驗氛圍已經達到頂峰。
單一的色彩、全壓膠設計、由GORE-TEX構成了城市功能盔甲,這些設計確實為nike ACG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力,也讓人們喪失了對nike ACG源自戶外的最初印象。
有人說,“nike就像一扇旋轉門”。各類風格的設計師進進出出,模糊不明確的邊界,讓人們對nike ACG的內核,和有關身份的定義產生誤解。
但有關一個品牌風格的不同討論聲音,本身就是一種影響力的贊譽,這也是nike總是被置于顯微鏡之下的原因。
如今,復刻曾經的Archive舊作品,成為了一種「捷徑」,尤其對于nike這樣歷史豐富的品牌,很難不經受誘惑,但至此還遠遠不夠。正在邁入越野跑領域的它們,未來如何在內部誕生新的創作生命力,顛覆行業,可能才是我們真正認識的nike ACG。
或從編輯視角,這也是《戶外探險》雜志所期待的:下次再刊登nike ACG內容的時候,一定是因為它足夠新鮮、有趣,更足夠戶外。
你如何看待
nike ACG的產品和風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