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一組數據,2024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
這意味著醫療進步,人們的生存質量得到提升。
但同時,長壽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那就是養老成本的增加。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下降,患病幾率的增加,各類疾病治療、康復以及長期護理等費用都會逐漸累積。
另一方面,身處“三明治人生”的中年兒女正被房貸車貸、育兒養老兩面夾擊。
一份存款三代人花不得不成為當下很多家庭面臨的現實狀況。
有人選擇留給孩子,以緩解當下的經濟困境。
也有人選擇留給自己養老,為晚年生活買保險。
都說手中有錢,心中不慌,無論是哪種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對錯。
只是,也許只有到了垂暮之年,才能真正明白,親情與金錢到底哪個重要。
在網上看到一個關于最討厭父母說什么話的提問。
不少人都提到了這一句:
“等我老了,錢都是你們的。”
其中一位網友感慨父母這番話對自己已經不起作用了。
剛開始聽的時候,她還會說“早說這些干嘛,哪有那么快”;
后來,她意識到這只是父母的試探和承諾,便順著父母的想法說一些安慰人的話;
到現在,她只會在一旁笑笑不說話。
她知道,父母的這句話不是交代,而是變相希望子女做出“我不要錢,你身體好著呢健健康康的,我會照顧你”的承諾。
金錢,在這里只是一種能夠維系親情的手段。
但即使兒女們對父母的“考驗”百般嫌棄,也攔不住父母樂此不疲地使用這種方式去確認子女對自己的感情。
說來很殘忍,老去之后,錢是唯一能抓住的東西。
如果錢在自己手里,還能在家庭里保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地位,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醫療選擇。
選條件更好的養老院,接受更優質的護理服務,或者在想吃某些食物、想購買某些生活用品時,不用看子女的臉色。
生病時也能更有底氣去尋求最好的治療,不用因為心疼子女的經濟壓力而放棄治療。
沒錢,不僅要難倒英雄漢,還要考驗人性。
電視劇《六姊妹》中,在母親劉美心面前,身為老幺的何家喜就有兩幅面孔。
當母親有房子時,她以“女兒上學方便”為由,遷出女兒戶口,搬過去和母親同住,展現自己身為小女兒的貼心,事事為母親著想。
“咱們今天都不說有沒有這個房子的,就什么都沒有,我都要給你養老的。
我就想跟你過,我就愿意跟你過,我就想跟你相依為命一輩子?!?/blockquote>
被哄得心花怒放的劉美心,不顧其他女兒的阻攔,把房子過戶給了小女兒。
可不曾想,沒有了房子,她在小女兒面前也就沒有了用處。
大年三十晚上,自己一個人過年。
傷了腿,又被何家喜嫌棄照顧麻煩,急于撇清責任。
網上一位東北媽媽一句話便戳穿了養老的殘酷:
“手里有八十萬的,活不過每個月給孩子八千塊錢的?!?/blockquote>人性是復雜的,在利益面前,親情也可能變得脆弱不堪。
當你手中有錢時,無論真心假意,舉目皆是孝順兒女;
但如果你手中沒有一點錢,孩子是否會孝順就只能完全取決于他們的良心和人品。
所以說到底,不論有錢沒錢,到老了,還是要“用錢”:
留存保障,縫補親情。
根據去年下半年公布的《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基本數據公報》數據顯示:
這20多年來,獨居或僅與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占比明顯增長。
家庭養老,是目前最主要的養老形式。
但在實際的養老生活中,能依靠誰依舊說不清楚。
傳統觀念認為“養兒防老”,子女理應挑起照顧父母的擔子。
不過,別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現實的壓力讓不少子女即便有心,也無力。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蠻好的人生》中,胡曼黎就經歷了這樣的危機。
在父親暈倒后,屋漏偏逢連夜雨。
父親突發腦溢血,急需做開顱手術,病床前的照顧離不開人。
胡曼黎工作上打擊不斷,因為一個早年的糾紛,她需要承擔一筆數額400萬的賠償。
從此公司、醫院連軸轉,事情還沒解決好,兒子那邊又出了問題,因為生活和學習無人照料,過得一塌糊涂。
事情陷入這個境地,已經不是胡曼黎一個人能解決的了。
她只能變賣房子,將兒子送往前夫家暫住,把父親安置在養老院。
只有這樣,她才有足夠的時間去重啟生活。
胡曼黎的經歷,是無數中年人的縮影。
他們要應對職場的競爭和壓力,要保住自己賴以糊口的工作和收入。
要給孩子的教育做投資,要為父母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
不至于為不可預見的因素打亂全部生活,然而每個人的精力和財力都是有限的,當多方面的壓力同時襲來,無論是誰,都會感到力不從心。
活到一定年紀便會發現,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和苦處,自己的生活只能自己看顧。
何況到如今,“養兒防老”可能也成了“養老防兒”,有錢不能讓兒女知道。
為了錢鬧得不可開交的比比皆是,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甚至對簿公堂的事情也并不少見。
錢什么時候該給,給多少,各有想法。
可能分配不均導致一碗水端不平,也可能導致父母和子女之間產生隔閡。
也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覺得,是錢能養老,不是人能養老。
把錢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對自己最大的保障。
養老,需要多少錢?
這是許多人都關心卻又難以給出確切答案的問題。
畢竟,體面老去的標準在不同人心中各不相同,養老所需的費用也會因地域、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等因素而有很大差異。
在生活成本較低的城市或農村地區,維持基本生活的開銷或許只需要一兩千塊錢。
但考慮到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費用不可小覷。
要想晚年生活更有質量,開銷更是只多不少。
由此可見,要實現體面養老,所需的費用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前規劃養老資金。
可以通過儲蓄、投資等方式為自己的養老生活做好準備。
不能全然依賴子女,也不能毫無規劃地度過一生。
只有自己手中有足夠的資金,才能在老年時真正實現體面老去,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攢多少錢,才能安心養老》一書中,指出在為養老儲蓄前需要理清自己希望達成的“養老替代率”是多少。
所謂的“養老替代率”指的是退休后的月收入占退休前的月收入的比例。
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如果能達到60%—70%的替代率,那意味著,退休以后的生活品質,能跟退休前保持差不多的水平。
除此之外,作者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為日后養老存錢應當以自己的收入為標桿,每個月強制性地存下一筆錢。
預留出20%-25%的錢作為養老的準備。
這個數字參考自社保機制的參保比例——
拿出1/4左右的收入,留給退休后的自己。
第二,存下來的錢可以參考“三個賬戶”的機制,進行合理分配。
第一個賬戶是“風險準備金”,預防“因病致貧”,用來交商業醫療險,給醫療風險兜底。
第二個賬戶是“終身現金流”,其中一部分來自社保養老金。
第三個賬戶是“穩健資金池”,意味著要有一筆隨時可支取的錢,比如增額終身壽險,公募養老基金。
當然,拋開經濟問題,養老也不是一個人的事。
需要形成好的關系網絡,有穩定的人際關系。
比如與鄰居保持良好往來,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有鄰居幫忙照應;
和老友定期相聚,豐富精神生活,緩解老年生活的孤獨感。
還可以參加一些社區組織的老年活動,結識更多同齡人,拓展社交圈子。
最后,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也至關重要。
雖然不一定能依賴子女養老,但親情的溫暖依舊是好好老去的良方。
一次大冰直播連線時,一位中年男人向他咨詢父母留給孩子什么最好,是留錢還是留房子。
大冰卻說,相比于房子和金錢,中年人最應該做的是鍛煉、體檢。
“這樣孩子長大了,才能夠無后顧之憂地去打拼,而不是等孩子摩拳擦掌要大干一場的時候,父母卻生病躺下了,那時候,孩子是該拼事業呢,還是照顧父母呢?”事實的確如此,當人老了,攢太多錢已經沒有意義,不是花錢治病,就是攢錢等著生命倒計時。
辛苦攢下的財富,未必能給家庭帶來和諧,有時候反倒成為矛盾的導火索,傷害彼此之間的親情。
有道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更多時候是庸人自擾之。
這世上仍然有很多孝順的孩子,不會因為父母有錢沒錢而改變自己的態度。
說到底,人心都是肉長的,親情的維系需要真心的付出和相互的理解。
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最貴的是什么?
最貴的本錢,是健康;最貴的財富,是時間;
最貴的擁有,是知足;最貴的依靠,是親情。養老,不只是物質的保障,更是愛與被愛的傳承。
點個吧,愿老去的路上,有錢,也有愛。
作者 | 微微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