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還是最好的兄弟,今天就成了"死對頭",全球的人都吃上了世界首富和美國總統的瓜。
當馬斯克拿出"蘿莉島"這張王牌時,特朗普的反應不是解釋,不是澄清,而是6小時內閃電般的否認。
到底誰在說謊?特朗普又是如何回應這件事的?
作者-水
向權力中心開火
馬斯克這一嗓子,真把全世界給震住了。7月8日晚上10點32分,這位掌控著X平臺的科技大佬突然發聲,直接點名特朗普團隊核心人物史蒂夫·班農出現在愛潑斯坦案件相關文件中。
這可不是一般的政治攻擊,而是拿出了"蘿莉島"這個美國政壇最敏感的話題。
要知道,愛潑斯坦案件牽扯的權貴名單,一直是美國社會最想知道卻又最不敢碰的禁區。
更要命的是,馬斯克這次不光是嘴上說說,他還明確表態要把公布蘿莉島文件作為"美國黨"的首要任務。
當有網友問他是否會真的公開時,這家伙直接回了個""表情。
話說回來,馬斯克和特朗普的關系變化,簡直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刺激。
去年競選時,馬斯克可是砸了2.59億美元支持特朗普,兩人那時候親得像一個人似的。
結果呢?特朗普上臺后推的"大而美"法案,直接把馬斯克給惹毛了。
這位世界首富覺得自己被耍了,一怒之下不光辭了政府效率部的職務,還要自立門戶搞"美國黨"。
這種從"蜜月期"到"分手大戰"的轉變,在美國政壇也算是奇觀了。
兩個本來應該互相需要的大佬,現在卻拿著對方最不愿意被人知道的秘密互相攻擊。
說實話,馬斯克這招夠狠的。他很清楚,蘿莉島這個話題在美國就是個核按鈕,誰碰誰完蛋。
英國王子安德魯就是前車之鑒,因為跟愛潑斯坦有瓜葛,直接被迫退出了公共生活。
政府的"變臉"大戲
更讓人看不懂的是美國政府這邊的反應,簡直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急得不行。
馬斯克這邊話音剛落,政府那邊6小時內就火速否認,這反應速度,閃電都追不上。
最精彩的是,司法部長帕姆·邦迪這個態度變化,真的是比翻書還快。今年2月份的時候,她還在福克斯新聞上信心滿滿地說"愛潑斯坦的客戶名單就放在我的桌子上"。
結果到了7月份,同樣是這個司法部,突然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直接宣稱"愛潑斯坦案根本就沒有什么客戶名單"。這前后不一的說法,連三歲小孩都能看出問題來。
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還想幫忙圓場,說邦迪部長當時指的是"涉及愛潑斯坦案的全部文件",不是什么客戶名單。
網友們的反應更是精彩,在相關視頻的評論區,有人直接留言:"謊言,謊言,謊言。"這簡單粗暴的三個詞,把民眾的憤怒表達得淋漓盡致。
馬斯克看到政府這番表演后,也沒閑著,直接在X平臺上發了一張小丑化妝過程的梗圖,諷刺政府的前后變化。這圖一發出來,轉發量瞬間爆表,大家都覺得太形象了。
更搞笑的是,特朗普在內閣會議后被記者堵著問這事兒,他卻不正面回答問題。畢竟,做賊心虛的人才會這么急著撇清關系。
權貴保護網VS民眾探照燈
這事兒讓人想起了1972年的水門事件,當時《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死磕到底,最終讓尼克松總統被迫辭職,成為美國新聞監督的經典案例。
但是也有失敗的例子。2016年的"巴拿馬文件"事件,那么大的爆料,全球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結果呢?該逃稅的還在逃稅,該洗錢的還在洗錢,權貴保護網的自我修復能力強得讓人絕望。
現在的情況更復雜,因為馬斯克不是傳統媒體,而是掌握著社交媒體平臺的超級富豪。他一個人的影響力,可能比幾十家傳統媒體加起來還大。
更關鍵的是,民眾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根據最新的民調數據,72%的美國民眾要求政府公開愛潑斯坦案的完整文件,這個比例高得驚人。
這說明什么?說明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對政府藏著掖著的那些事兒早就不滿了。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想要長期隱瞞真相變得越來越困難。
另一方面,這件事也暴露了美國政治生態的深層問題。當個人的影響力可以挑戰國家機器時,傳統的權力結構是不是需要重新思考了?
有專家分析認為,馬斯克這種做法雖然有爭議,但客觀上推動了政治透明度的進步。
但也有人擔心,這種個人對抗制度的方式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如果每個有錢有勢的人都可以隨意挑戰政府權威,那民主制度的穩定性會不會受到沖擊?
說到底,這場較量的本質還是民眾的知情權與權貴的保護網之間的對抗。
誰會贏?現在還很難說,但至少這場爭論讓更多人開始關注權力監督的重要性。
較量才剛剛開始
馬斯克的"美國黨"雖然剛剛成立,但他手里掌握的資源可不是開玩笑的。X平臺的用戶數量超過5億,這個影響力比很多國家的人口還多。如果他真的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傳統政客們恐怕要重新考慮應對策略了。
對政府來說,這次事件也敲響了警鐘。在信息透明化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靠捂蓋子來解決問題的老辦法已經行不通了。
在數字化時代,傳統的權力監督機制是不是需要升級換代?當一個人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影響全球數億人的觀點時,這種力量應該如何被監督和制約?
有趣的是,這種變化不僅僅發生在美國。全世界都在經歷類似的轉變,個人影響力超越傳統機構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對普通人來說,這種變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一方面,我們有了更多參與政治監督的渠道和機會;另一方面,也要警惕信息操控和民粹主義的風險。
結語
說實話,關鍵還是要提高大家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能因為某個人說了什么就盲目相信,也不能因為政府否認了什么就完全不信。
至于馬斯克和特朗普這場"世紀對決",估計還會繼續下去。畢竟,真相與權力的博弈從來不會有終點,只會有不同的階段性結果。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你覺得普通人應該如何參與政治監督?
參考資料: 《馬斯克發圖,“內涵”特朗普》——魯網 《司法部長親口承認的名單沒了?》——看看新聞Knews 《特朗普先是避談#愛潑斯坦 話題,又在內閣會議上尬聊15分鐘裝修,#馬斯克 再“發難”!》——看看新聞Knews 《美司法部公布長達10小時視頻“證據”,稱愛潑斯坦確系自殺:他死前沒人進入他的牢房》——觀察者網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