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楷《雪山行旅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
梁楷(約1150—1210),山東東平人,南宋寧宗時期畫院待詔。因厭惡宮廷畫院束縛,將御賜金帶懸壁而去,放浪江湖,嗜酒如命,自稱“梁瘋子”。其人生軌跡折射出對體制的反叛與對自由的追求。
師承賈師古(李公麟一脈),卻突破工細傳統,融合五代石恪的減筆技法,開創大寫意新風。作品題材涵蓋人物、佛道、山水,尤以簡筆潑墨顛覆宋代院體畫范式。
《雪山行旅圖》采用南宋典型的“邊角構圖”:畫面左下角為嶙峋山巖與枯木,中部留白表現雪霧彌漫的江面,右側遠山隱現。這種“虛實相生”的手法,營造出空寂蒼茫的雪境。
我們觀其筆墨語言,山石用大斧劈皴結合潑墨,以粗闊筆觸橫掃山體,墨色濃淡交織,表現雪覆巖壁的厚重與光影。樹木中枯枝以焦墨“金錯刀”筆法勾勒,如書法飛白,凌厲中見韌性。行旅者縮于巖下,僅以數筆勾出佝僂身形,凸顯人在自然中的渺小與堅韌。
梁楷的“減筆”并非簡化,而是以少勝多。如畫中行旅者,舍棄五官細節,僅以動態輪廓傳達跋涉之苦,呼應其《李白行吟圖》中“寥寥數筆現詩魂”的意境。
山體以水墨潑灑,通過水分控制呈現雪霧氤氳。墨色暈染似無序卻暗合物理,如《潑墨仙人圖》般“筆斷意連”,突破形似束縛。
畫中雪山并非實景再現,而是心象外化。枯木寒巖象征“諸行無常”,行旅者獨對天地,暗喻禪宗“苦行求悟”的修行之路。
大面積留白構成“無畫之畫”:虛處既是雪霧,亦隱喻“真空妙有”。觀者從混沌墨色中感知自然律動,契合禪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的頓悟觀。
雪山的永恒冷寂與行旅者的瞬息存在形成張力,揭示天人關系的終極叩問——如莊子“天地與我并生”,亦如禪家“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巖下蜷縮的旅人,為荒寒注入溫情。其孤影象征士人精神:于絕境中持守,在孤寂中前行,與梁楷自身“拒金帶、醉江湖”的叛逆相呼應。
梁楷以《雪山行旅圖》等作,將減筆潑墨推向極致:融合五代石恪的簡筆與南宋馬遠“邊角山水”,打破院體工細桎梏。啟元代倪瓚疏淡畫風、明代徐渭潑墨大寫意,更東傳日本,影響雪舟等禪畫宗師。
《雪山行旅圖》是其禪心與畫魄的結晶。寒山雪徑間,我們不僅看到南宋山水的空間革命,更見證一個靈魂對自由的禮贊——筆底風雪狂,胸中天地寬。
好,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