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印章史上的重要內容,篆刻創作的主流在明清時期,民國以降得到繼承、創新和發展。明清時期的印章篆刻,是一項內容與形式都十分獨特的藝術創作。而宋元以前的中國印章,則主要突出憑信作用、故而內容與效用方面的表現相對單一。那時的印章制作皆出自工匠之手,官印各有定制,私印的多樣性主要取決于工匠的巧思,就主觀創作而言,尚不能完全稱之為藝術行為。
大體從宋元時期開始,古代印章的搜集與欣賞成為一種主動行為,并出現了《集古印格》《宣和印譜》《古印譜》《古印式》等早期印章著錄。這些著錄對古印形制、印文等多方面的審視和推崇,已表現出某種創作思想的萌動。在書畫創作、收藏活動的影響下,還開始出現了專門在這些藝術品上鈐蓋的印章。這些印章的憑信作用雖然仍舊十分突出,但已融入賞鑒與收藏方面的內容,篆刻者的創作思想與技法得到自主表現。特別是文人書畫家也開始研究印史并著手創作,治印之風遂得開啟。
▲ 圓明主人(附原印、印面)
印面3.8厘米見方 通高7.7厘米 紐高3.0厘米
“圓明主人”印,壽山石質,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該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大致刻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后,因是年康熙帝把暢春園北賜給皇四子胤禛,并“賜以園額曰‘圓明’”,此后雍正便以“圓明主人”自居。“至若嘉名之賜以圓明,意旨深遠,殊未易窺。嘗稽古籍之言,體認圓明之德。夫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若舉斯義以銘戶牖,以勖身心,虔體天意,永懷圣誨。含熙品匯,長養元和,不求自安,而期萬方之寧謐;不圖自逸,而冀百族之恬熙……”則“圓明主人”之蘊義可知矣。此璽曾鈐于《御選語錄》之《御制總序》及《御制序》后。
用于篆刻創作的印材多種多樣,有石、玉、牙、骨、角、竹、木、金屬等,且以各種石材居多。相傳王冕治印,就曾以花乳石為印材。印石中以浙江的青田石、福建的壽山石為最常見,它們顏色多變,質地細膩,美觀而易施刻,其中又多有如田黃、雞血及各種純凈的名貴凍石。由于石材易取、易治,不同的紋理、色澤又可以滿足不同的審美需求,便于人們的創作發揮和收藏欣賞。印石的應用,為石章篆刻提供了發展契機。以大量石材治印始于明代晚期,篆刻創作也正是勃發于此。
明代后期印章篆刻創作的代表人物,有文彭、何震、蘇宣、歸昌世、汪關、朱簡、程邃等。盡管諸家篆刻技法與表現不盡相同,但他們的創作思想卻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宗秦漢印風,尤其在理論上側重秦漢印章的正統性。不過,明末印章篆刻雖有蒼樸的特點,卻仍未表現出秦漢印章的整體風貌,對古璽印的認識尚處于單純理解階段。但秦漢之風的提倡,卻為篆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明末以至于清初的篆刻家,對后世的影響主要在于開啟篆刻創作先河,對于石章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倡導和推動作用。此后,印章篆刻藝術蓬勃發展,至清中期達到鼎盛。
清代乾嘉時期,篆刻藝術迅猛發展,篆刻思想得到全面認識和總結,技法趨于完備成熟,篆刻名家相繼而起,逐漸形成了中國印章篆刻創作的兩大流派浙派和皖派。浙派以丁敬為首,蔣仁、奚岡、黃易繼之,后有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為代表人物,號稱“西泠八家”;皖派又稱徽派,以歙縣巴慰祖與胡唐、王振聲、董洵諸家為代表,作品風貌古樸蒼勁。浙派、皖派都推崇秦漢印風,但比前期的宗秦法漢有了更全面的表現和提高。一方面,在金石學復興的背景下,作為篆刻創作的主流人物,對金石學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將印學研究融入金石學范疇,金石文字成了更為廣泛的研究對象,諸如古印文、鏡銘、陶磚、石刻、碑版文字,都被廣泛審視;另一方面,各種古文、金文、碑版在書法方面受到重視,書法領域正式引入碑學,追求古拙多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也影響著篆刻藝術創作。篆刻思想的提升、技法的總結與創新,造就出一個繁榮的篆刻時代,也最終確立了石章篆刻作為一種特有藝術的存在。
▲ 松坨白事(附原石、邊款)
印面1.5厘米見方 通高6.2厘米
箋簽印章。青田石質,陳鴻壽篆刻。白文,邊款:“曼生作。”
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人。嘉慶辛酉年拔貢,曾官淮安同知。工繪畫,善隸書,亦工篆刻,上繼“西泠四家”,浙人一時悉宗之。官宜興時,因其地產砂壺,曼生辨別沙質,更創制新意,自鐫銘句,人稱“曼生壺”。1818年輯自刻印成《種榆仙館印譜》8冊,1821年輯自刻印成《種榆仙館印證》8冊。
乾嘉時期的浙派、皖派印人,對篆刻藝術的貢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清中期以降,同樣印人如林,不乏承前啟后的大家。如篆刻名家鄧琰、吳熙載等人,都精于篆隸,擅長治印,風格各成一系。及至晚清、民國,仍然名家繼起,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陳衡恪、徐石雪、王禔、齊白石、丁世嶧等皆印壇名宿。其中多有藝術奇才且篆刻自成一家之法者,印壇遂有南北之分。近代西泠印社的成立,不但使篆刻創作在思想和技法方面得到進一步交流與弘揚,而且將印學納入全面的理論體系。
印文內容是印章篆刻的核心。雖然作品形式豐富多彩,用途也不盡相同,但根據印文內容,大致可以區分為名署印章和閑文印章兩類。名署印章包括姓名、別字、室名、齋號等,又有稱為“落款印”,多用于書法繪畫作品,使用時有一定的規矩和法度。廣義上的名署印章還包括收藏印,用于書法、繪畫、拓片、書籍之上,印文中往往有“珍藏”“鑒藏”“審定”等字,收藏印中還包括志物和志事的非鈐蓋用印。閑文印章內容更為精彩多變,有名人語錄、詩詞句賦、感言、警句等,用以表現作者的胸襟意趣。不少作品內容顯現出強烈的時代特征,這是某些有著較高文化素養的人物賦予閑章的屬性。閑文印章有獨立的,也有成套的,既可用于鈐蓋,也可用于欣賞、擺設或寄贈。
篆刻創作的另一基本內容是技法,包括書法和刀法的結合應用。印章筆意的表達與純書法創作并不完全一致,方寸之間的特殊筆意往往受到客觀束縛,需要作者根據自己的審美與修養去凝練,做出處理,書法造詣不同,作品的精神品位也就不盡相同。篆刻名家多為楷、隸、六書俱妙,合以刀法秀勁,故印篆工麗。刻刀又稱鐵筆,但在具體的運刀施刻中,卻與筆法的運用絕不相同。黃易提倡的“小心落墨,大膽奏刀”,道出兩者關系的要訣,成治印名言。書法是基礎,是修養;刻法是手段,是修為。歷來刻法之論,多立名目,正如孔白云在《篆刻入門》中所言:“亦如篆書之三十二體也,毫不足法。”刻法即運刀刻石的技法,分切刀、沖刀兩法,根據文字與圖案的布局、繁簡、疏密、曲直而有所不同。切刀法通常表現為力度較強,更適用于印章邊款的刻治,與書體的關系不大。何震在“青松白云深處”印款中以切刀刻楷書款,梁褻在“風流自賞”印款中以切刀刻篆體字,蘇宣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印款中更以切刀法刻草體字。沖刀法是以刻刀鋒角側斜入石,多采用由內向外沖刻,鋒銳前突,印文剛勁挺拔,效果爽利,更適用于結體較方正規整的印文。沖刀法同樣不受印文書體的限制,鄧石如在“意與古會”印款中就采用沖刀法刻篆書、草書體印款,吳熙載在“沈平章字協軒”中也以此法刻草書體印款,黃士陵在“英元曾藏”中則以沖刀法刻魏碑體書。齊白石篆刻印章所特有的感召表現,就是沖刀刻石時,加大了刀鋒的角度和運刀的力度。印人作品的各自表現效果,在書法和刀法的應用方面,是實踐中對兩者的認識與結合。
▲ 鄭庵(附原石、邊款)
印面2.0厘米見方 通高5.6厘米
姓名印章。昌化石質,趙之謙篆刻。印文鐵線陽文。印款楷書體刻:“同治癸亥十月三日,刻呈伯寅侍郎鑒正。趙之謙。”
趙之謙(1829—1884)字撝叔,號益甫、鐵三、冷君、憨寮、悲盫、梅庵等,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精書畫、刻石,為清末寫意花卉大家。書法初學顏真卿,篆、隸師法鄧石如,以行書見長。刻印亦師法鄧石如并加以融化,自成一家,印風工整秀逸。有多種印譜傳世。
明清、民國時期的篆刻印章創作,在以印面內容為主體表現的同時,其輔助形態——印款、治紐、薄意等內容,也相當豐富。印款是印章篆刻中最重要的輔助表現,與印文內容密切相關,可以直接反映印人篆刻創作的某些特殊屬性。印紐在藝術欣賞方面的作用比較突出,多以動物為題材,且以獸紐為主,形態或直立,或曲體,精美細致,神韻十足。薄意屬淺浮雕,具有強烈的感召力,既是石刻觀賞藝術,又是篆刻印章的裝飾和補充,內容有的表現花草翎毛,有的表現山林野趣,技法細膩,意境深遠。康熙年間的楊玉璇和周彬是早期印章薄意創作的代表人物,他們采用的是陰刻與陽刻相結合的雕刻技法。晚清時期,潘玉茂等人開始探索深刀雕刻。民國時期,林清卿吸收了國畫中的立意構圖,使薄意藝術更加成熟。精美的印材輔以獨具匠心的雕刻,美輪美奐,增添了篆刻印章的觀賞性。
來源 l《中國書法報》514期
作者 l 方斌
轉載自書藝公社(ID:shufaorg)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編輯丨陳麗玲
主編 | 廖偉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