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當美國發出“與中國脫鉤”的呼聲時,印度迅速響應,舉著雙手表示,自己能承接中國的產業鏈。
而且,莫迪政府一直在積極地推進“印度制造”戰略,滿心期待著美國企業從中國撤離后,能將業務轉移至印度,從而為印度帶來大量投資與發展機遇。
為了達到目的,印度擺出了一系列優厚條件,試圖吸引外資,構建“印度制造”的宏大版圖。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仿佛印度即將成為下一個全球制造業中心。
可誰知,如今的美國企業卻紛紛逃離,而印度除了“工業泥潭”這個綽號外,還成了名副其實的“外資墳場”。
隨著一個大企業的撤離,印度的工業化夢想,幾乎走入了死胡同。
到底是哪個企業,能有這樣的影響力?
“印度制造”計劃,是莫迪政府在2014年提出來的。從那一刻起,他們決定效仿中國,將發展制造業作為國家重點戰略,扭轉經濟結構劣勢,把印度打造為全球“制造業中心”。
在2020年,疫情沖擊了以中國為樞紐的全球供應鏈。
在美國尋求其他加工者之際,莫迪政府立刻拿出了一整套的政策禮包,包括減稅、提供地皮、審批一路綠燈等優惠措施。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取代中國,坐上“世界工廠”的寶座。
2021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開始重新爆發,而印度因為引資策略得當,成為了熱門候選地之一。一時間,外資企業紛至沓來,印度國內一片繁榮景象。
然而,現實卻給印度潑了一盆冷水。從2022年起,全球資本開始從印度股市悄然撤出。根據相關財經媒體報道,在一段時期內,已有高達5萬億盧比的外資離開印度。
這不僅是資金的流失,許多相關的技術和管理人員也隨之離開。
其中,富士康的撤離尤為引人注目。
富士康是蘋果手機供應鏈的一個重要廠商,當年,他們憑借在中國市場的成功運作,促成了投資方與被投資方的雙贏。
中國的電子元件加工水平因此而提高,而富士康也賺得盆滿缽滿。
2020年前后,富士康開始將投資重點轉向印度。他們原計劃在古吉拉特邦投資195億美元,建設一個半導體工廠。建廠的地皮等事宜都已談妥,合同也即將簽署,一切看起來十分樂觀。
但是當此事進入審批流程之后,卻沒來由地陷入了僵局,在一年之內毫無進展。最終,耗不起的富士康不得不選擇撤資。
富士康的這一決定,使印度失去了加入全球電子元器件深加工行業的機會。
印度的汽車行業,也同樣遭受了重創。
通用、福特等知名汽車企業,在進入印度市場后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狀況,不得不先后退走。
福特甚至直接關閉了其在印度的工廠,結束了長達二十年的布局,這對印度汽車產業的發展無疑是沉重打擊。
更為諷刺的是,筆記本電腦的進口政策,也成為壓垮資本信心的一塊砝碼。印度政府在這兩年突然宣布,要對所有的進口筆記本實行許可證制度,這一政策讓戴爾、惠普、蘋果等企業措手不及。
政策出臺時,他們許多貨物還在運輸途中,卻因獲得不了許可證而無法銷售,企業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盡管印度財政部隨后“臨時暫停”了該政策,但已對企業的信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害。想讓他們重新回來投資,實在是勉為其難。
美國企業并非不想將業務轉移至印度,而是在實際考察與投入過程中發現,印度的投資環境存在諸多問題,這就造成了他們主要業務的不穩定。
與此同時,美國自身也面臨經濟困境,政府債務突破34萬億美元,華爾街為規避風險,只能采用貨幣緊縮的方式來保命。
企業沒有了多余的錢,自然要暫時停止投資了。
美國尚未實現與中國“脫鉤”,印度卻已率先“被脫資”,印度精心準備迎接外資,資本卻已紛紛離場,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事實上,印度政府雖然意圖“復刻中國制造”,但卻忽略了自身的情況。
工業生產是一項需要精密計算的經濟活動,需要綜合考量諸多因素。
在基礎設施方面,印度許多工業區連穩定供電都難以保障。
眾多外企在印度建廠期間,頻繁遭遇斷電問題,這不僅影響生產進度,還增加了生產成本。
同時,物流延誤現象也屢見不鮮,供應鏈成本因此大幅上漲。
在這樣的條件下,別說發展高端制造業,就連基礎的組裝生產線都難以正常運轉。
還有逼走富士康的審批流程,那更是給人感覺十分抽象。
印度的審批效率十分低下,比如富士康的增資建廠申請,審批前后耗時居然長達14個月,而且還看不到通過的希望。印度的審批流程如同迷宮一般復雜,文件需要多次反復提交審核。
通常情況下,印度外商設廠至少要經過7個審批單位、3輪文件驗印,部分地區還可能受到地方政府背后的“非正式干預”。
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業審批的時間成本和不確定性。很可能企業主跑斷了腿,但仍然無法審批通過。
政策的不確定性,同樣讓企業望而卻步。
就比如我們前面說的筆記本收稅風波,政府政策的反復變化,讓企業無所適從。
至于莫迪推出的一系列制造激勵計劃,雖在賬面上看似誘人,但實際落地困難重重。不少企業在與地方政府接觸的過程中,被繁瑣的流程勸退,最終只能放棄。
從產業鏈角度看,印度雖然擁有龐大的市場和人口,但缺乏起碼的動手能力。在基礎件、模組、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印度大量依賴外部供應。
對于企業而言,自行整合這些外部供應的零部件,不僅成本高昂,而且難度巨大,在經濟核算上并不劃算。
這就導致了企業在印度投資建廠后,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人,也搞不到合適的工具。這種情況所導致的后果,就是產品的質量不過關,良品率無法保證。
為了解決自身的問題,印度人也想了不少主意,比如說從中國購買半成品,自己只負責最后組裝。這就導致他們雖然嘴上喊著“降低對中國依賴”,但實際數據卻與之相悖。
在手機產業鏈中,印度超過60%的零部件依賴從中國進口,攝像模組更是幾乎全部由中國供貨。
在電動車領域,其電池、電機、電控這“三電”的核心供貨方也是中國,印度本土企業難以提供替代品,只能采取“進口貼牌”的方式生產。
在醫藥產業,中國在中間體和原料藥采購中的供應份額超過50%,盡管印度喊了十年“自主制藥”,但距離真正實現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曾被制裁的中企,如今又重新回到印度市場。例如,上汽、Vivo等企業,正在加大對印度的本地企業的投入。甚至印度財政部也不得不承認,在短期內,印度無法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這一事實進一步表明,印度在產業鏈方面與中國緊密相連,所謂的“脫鉤”難以實現。
現任印度財政部長
綜上所述,印度在推動“印度制造”的過程中,雖有雄心壯志,但由于自身的諸多問題,導致外資撤離、訂單流失,“印度制造”面臨嚴峻挑戰。
其實“印度夢”并非遙不可及,但印度需要腳踏實地,解決當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而非急于求成。
現在看來,至少在10年之內,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依然難以動搖。
參考資料:
1.印度不行了?美媒:“全球資金正從印度股市轉向中國”——來源:環球時報
2.印度股市繼續崩!外資狂逃,內資猛接——華爾街見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