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這下真是搬起石頭砸到自己的腳了!
這些年他們頻繁把中國傳統文化包裝成自己的"原創"拿去申遺,,現在,中國終于開始正面回擊了!
故事要從2025年5月30日說起。
就在這一天,新成立的中國文化遺產鑒定中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137項原始證據,直接質疑韓國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真實性。這些證據包括古籍文獻、出土文物、傳承記錄,甚至還用上了區塊鏈技術進行存證,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與韓國憑空生成的非遺相比,那真是降維打擊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到這些證據后,也迅速啟動了非遺文化溯源核查程序,并要求韓國在45天內提交相關歷史文獻、傳承譜系等核心證據來證明這些項目的"千年傳承"。
算算日子,也該到頭啦!
韓國文物局局長崔應全(左男)
韓國文物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影
值得注意的是,被質疑的這五項非遺項目可都不是小角色。
首先是安東假面舞,韓國很雞賊地把它包裝在"江陵端午祭"里申遺,而且還特么成功了,他們很堅定地聲稱這是本土才獨有的巫俗信仰。但當專家把韓國的面具紋樣與中國貴州儺戲進行比對時,發現竟然有超過九成的相似度。更關鍵的是,中國儺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禮》中就有明確記載,比韓國文獻中最早的記錄要早上千年。
第二個被質疑的是韓國的"細紋銅器"。韓國申遺時聲稱這是本土獨創,與中國青銅文化毫無關系。但是當專家用現代技術對比分析后發現,韓國提交的紋樣與中國河南博物院珍藏的戰國時期銅鏡相似度高達94%,而中國的這些青銅器比韓國的要早一千年。
第三個爭議項目是韓國的燃燈會文化。韓國申遺時特別強調這是他們佛誕節期間的獨特慶典,但細心的專家發現,韓國申遺材料中的一些關鍵圖樣竟然是照著唐代燈會的摹本畫的,甚至在高科技掃描下還能看到底層隱藏的"長安西市"字樣,多少有點滑稽了。
最有意思的是韓國申遺的制醬工藝。韓國方面聲稱他們的制醬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甚至還試圖把北魏農學巨著《齊民要術》說成是他們新羅王朝的宮廷秘方。這話一出,連中國馬王堆漢墓里那2100多年前就封存的豆醬壇子恐怕都要笑出聲了。更諷刺的是,韓國現在制醬必備的辣椒,您猜是從何時何地引入的?答案是——16世紀才從美洲傳入朝鮮半島的!說好的“千年傳承”呢?
最后一個被質疑的是韓國的"大木匠技藝",也就是木結構建筑技藝。蘇州的工匠師傅們為了證明中國木工技藝的正統性,直接開啟了3D建模,將宋代木結構建筑一點點拆解分析。結果發現,韓國申遺材料中的27道主要工序,竟然有19道與宋代建筑學著作《營造法式》中的記載完全一致。這不是借鑒,這就是在照著中國古書“抄作業”。
那么韓國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說到底還是利益驅動。申遺成功后帶來的經濟效益實在太誘人了。
以泡菜為例,2013年申遺成功后,韓國泡菜的出口額在十年內增長了近三倍,甚至逼得中國泡菜都要特別標注"非韓國制造"來自保。安東河回村因為儒學書院申遺成功,游客數量從每年十萬人暴增到八十萬人。韓國政府預估,如果黃豆醬項目申遺成功,能帶來幾十億美元的經濟收益。
面對如此巨大的利益誘惑,韓國在申遺策略上可謂"用心良苦"。他們的套路通常是三步走:第一步,把遺產的起源搞模糊,或者干脆移除與原始文化緊密相關的核心元素;第二步,對"去源頭化"后的文化項目進行"韓式改造"和包裝;第三步,把包裝好的文化項目與商業利益緊密捆綁,甚至動用知識產權手段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固化。
韓國人對“中國春節”這個稱呼很是不滿
這種做法在具體案例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比如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他們在申遺時刻意淡化甚至去掉了紀念屈原的元素,轉而突出巫術表演。再比如韓國某公司竟然跑到美國給餃子注冊了外觀專利,聲稱底部平坦、有14到16道褶皺的餃子是他們的獨創,這簡直就是在歷史長河中撈起一滴水就聲稱整條河都是自己的,臉都不要了。
韓國以前為什么總是能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把中國文化申遺成功了呢?
這個話題其實有點大,因素很多,但依我看,最關鍵的因素只有一個——審查有大漏洞。
其實早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評審非遺項目時,主要看重的是"活態傳承",也就是這個文化項目是否還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存在,是否還被社區不斷實踐。對于“它最早是誰家的”這種歷史溯源問題,審查并不嚴格。韓國正是利用了這個規則空隙,通過強調"本土實踐"和"社區文化空間"來模糊文化源頭問題。
但是現在形勢變了。
中國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新任主席國,開始推動將"歷史淵源"納入非遺評審的核心標準。這次要求韓國在45天內提交"千年傳承"的鐵證,實際上就是對文化遺產原創性的嚴格界定。
從目前的情況看,韓國要想拿出這些"千年傳承"的證據確實困難重重。以醬料制作為例,韓國現存最古老的醬油廠只有200多年歷史,而西安的醬坊遺址卻是唐代文物。更尷尬的是,韓國一些博物館里至今還陳列著新羅時代從唐朝進口的青瓷,瓶底"大唐制造"的款識清晰可見。
中國這次的反擊可以說是有備而來。
過去十年,中國在非遺保護方面下了大功夫,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非遺數據庫,完成了大規模的非遺記錄工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保護。2025年,中國更是成功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主席國,在打擊文化剽竊方面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有意思的是,韓國國內對這次爭議的反應也是分化的。一些媒體跳腳喊"文化霸權",質疑"中韓文化相近憑什么不能共享"。但也有學術機構私下承認不少項目確實源于中國,只是當年搶注得早罷了。
這場爭議的意義其實超越了單純的文化歸屬問題。
它實際上是在問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是要追求"搶注第一"的虛名,還是要守護人類文明真實的交流傳承?假設中國的傳統文化都被宇宙大韓民國給申辦了,那我們以后會怎么看待這個徒有虛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那我們以后還會不會費心費力地保護和發揚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這玩意就跟見義勇為一樣,你要想人人都尊敬和效仿見義勇為的人,那就不能讓這些挺身而出、為民請命的英雄們心寒。
更何況,如今的技術甚至都能讓歷史纖毫畢現了,接下來,任何試圖截斷文化源流的做法都將無所遁形。
聽說韓國還計劃在2026年將造紙術申遺,美其名曰"韓紙制作技藝"。對此,中國方面已經有所準備。中國擁有蔡倫造紙術的完整傳承體系,從原料加工到工藝步驟都有詳實的文獻和實物佐證,所以,宇宙國這回怕是難以如愿咯!
寫在最后
最終,那些真正屬于中華文明的文化遺產,終將回歸它們應有的位置。韓國再如何巧言令色,也無法逃避歷史的最終審判。文化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任意竊取和篡改。只有尊重歷史、承認源頭,才能讓文化交流真正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