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整治韓國這么多年以來,不斷盜竊中國的文化去申遺的無恥行為,我們國家在今年5月30日的時候,向聯合國提交了137項證據,證明韓國一直以來都在剽竊中國的文化。
聯合國這次也是給韓國下達了最后的通牒,要求他們在45天內拿出自證的證據,否則就認定為是文化盜竊,之前申遺成功的項目都有可能被取消,到目前為止,離最后期限還不到5天。
韓國能否拿出自證的證據?拿不出的話他們又會如何應對?
韓國這次是真攤上事兒了!
說到文化遺產,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自家祖傳寶貝”,越獨特越好,但事情往往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特別是對像東亞這樣文化高度交融的地區來說,很多文化的起源和延續都是高度關聯的。
所以當韓國一口氣把很多中國的文化項目打包成自己國家的,并且還拿去申報非遺,這直接引發了我們的強烈不滿,我們都知道,韓國已經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了,這么多年來,他們已經盜竊我們不知道多少的文化遺產。
終于在今年5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團隊收集了長達137項證據,打包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質疑韓國多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中選擇性展示、刻意忽略歷史溯源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韓國只講自己版本,卻從不講歷史的真相。
被點名的項目包括端午祭、泡菜文化、阿里郎民謠、農樂舞等等,這些項目原本是韓國申遺成功后的“國家門面擔當”,但現在被拎出來逐條對照審查,頓時讓韓國文化圈陷入巨大被動,而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次態度罕見強硬,直接發函要求韓國在7月15日前提交詳盡回應材料,否則將面臨重新評估甚至撤銷部分非遺資格的后果。
這是非常罕見的情況,自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實施以來,很少有國家在非遺項目被質疑后被要求如此嚴格回頭審查,為什么這次教科文組織態度這么硬?原因很簡單:中國這回提交的材料實在太硬核,太詳實了。
韓國方面一開始還有些不以為意,媒體對此事也鮮有報道,似乎是打算拖一拖看情況,但最近,眼看截止時間逼近,韓國內輿論也開始緊張起來,尤其是學界,有不少韓國本土學者開始發聲呼吁政府要更嚴謹對待申遺歷史,不要因早期操作不規范而丟了國際信譽。
其實這不只是一次文化危機那么簡單,非遺申報背后,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在全球文化舞臺上的話語權,誰能講述自己的文化故事,誰就能占據文化軟實力的高地,如果韓國無法解釋清楚申遺信息不完整”的問題,不僅可能失去幾個非遺項目的認證,更會影響國際社會對其文化誠信度的評估。
鐵證如山
中國這次提交的137項證據,不是簡單地說這些項目都是韓國抄襲來的,而是用嚴密邏輯和對照資料,指出韓國在申遺時忽略了關鍵的歷史事實。
例如“江陵端午祭”,韓國申遺時強調這是一種與朝鮮山神信仰相關的節日儀式,但中國學者查閱宋代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元代的《高麗史》,發現早在中國端午節流行的時期,高麗就已有模仿性慶祝活動,甚至連劃龍舟、戴香囊這些細節都非常接近。
又比如泡菜文化,中國研究人員不僅追溯到明清時期山東、東北的腌菜傳統,還通過微生物基因檢測發現,韓國傳統泡菜與山東辣白菜的菌群相似度高達88%,不僅如此,在1910年代的《每日申報》(韓國老報紙)中,也曾刊登文章稱仿燕京腌法者為正宗,這說明那時候的朝鮮人并不諱言他們的腌菜技藝部分源自中國北方。
再來看阿里郎,這首廣為傳唱的民歌被韓國視為“民族靈魂”,但中方研究者翻出20世紀初在中國延邊流傳的版本,不僅曲調一致,歌詞中還保留了早期漢語詞匯混雜的痕跡,這說明“阿里郎”并不是單一文化產物,而是在邊疆民族互動中共同演化出來的音樂表達形式。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要知道非遺的初衷是保護多樣性,而不是讓兩個國家爭的頭破血流,中國在這次材料中反復強調一點:文化本身是流動的互動的,但這種互動不該被抹去,尤其是當文化遺產本身就是跨國流傳,多地演化的結果時,越是強調獨占,就越容易陷入歷史誤讀。
文化的底線必須守住!
人們常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核心,然而放眼當下,一些國家卻將文化當作可交易的資源,只要愿意就能將某種傳統技藝包裝成短視頻,換個名稱改個背景,就打上“世界非遺”的標簽進行推廣。
對于擁有深厚文明底蘊的國家來說,這種現象無疑敲響了警鐘,文化雖然屬于全人類的精神財富,但絕不能被隨意篡改或濫用,也不是任人改編的公共素材。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