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華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門,暖意與煙火氣撲面而來:這邊,工作人員正一筆一劃地給聾啞居民寫下出行指引;那邊,老人在“僑都之窗”一體機前笑著取回年審好的公交卡;角落里,家長們圍著咨詢暑期夏令營的報名細節……這個2023年11月亮相的“新家”,早已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4758位居民隨時能來、來了就不想走的“暖心據點”。從“蓋得漂亮”到“用得紅火”,華安社區把陣地變成了連接民心的“活紐帶”。
陣地搭得巧,資源聚成潮
走進這方近千平米的空間,你會發現它“藏”著太多驚喜:8個服務窗口一字排開,民政、醫保、法律咨詢等事兒一站搞定;科普角、手工坊、課堂區隨時“待命”,等著承接一場場熱鬧的活動。更妙的是,社區還搭起了“線上鵲橋”——“合伙人”微信群里,市科協專家團隊、市康復醫院 MDT 專家團隊、綠邑志愿服務發展中心、鎮衛生院、派出所、社區 “五老” 等多類主體隨時響應居民需求,讓資源像活水一樣流到最需要的地方。
“合伙人”微信群截圖
伙伴聯得妙,服務有腔調
“張阿姨,今天康復醫院的專家來義診,我幫您約了號!”這樣的對話,在華安社區天天上演。社區拉來的“合伙人”們各顯神通:市科協的專家帶著顯微鏡講健康,康復醫院的大夫們把診室搬到社區,派出所民警用情景劇講反詐,連“五老”們都化身育兒達人開起小課堂。
據了解,2024年以來,華安社區常態化開展各類志愿服務36場次、群眾性活動約25場次,惠及群眾逾1000人次。
江門市康復醫院聯合開展義診活動
校社手拉手,成長樂悠悠
“夏令營啥時候報名?”這兩年的暑假,社區電話都會被問爆。這得歸功于社區和大學生們的“神仙聯動”:五邑大學的哥哥姐姐講紅色故事,廣外的志愿服務隊員帶著孩子們用雙語做非遺手作,還有警察叔叔教防身術。課程一上線就被“秒光”,結束時家長們捧著“思民生解民難,做實事暖民心”的錦旗來道謝。孩子們笑盈盈地說:“比在家玩手機有意思100倍!”
據了解,華安社區成立以來,堅持以 “志愿服務” 為紐帶,深化 “校社聯建”,先后引入五邑大學 “丹心筑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英韻柑潮” 等高校志愿服務隊,整合高校的人才、知識等資源,打造 “紅色傳承 + 雙語教學 + 非遺手作 + 安全普法” 的暑期特色課堂。讓青少年在革命故事中汲取力量,在非遺體驗中感受文化,在普法課堂中增強自護意識。課程設計兼顧趣味與實用,既豐富了孩子假期,更解決了雙職工家庭 “看護難” 問題。
夏令營結束時居民贈送錦旗
服務送到家,難題就地答
“腿腳不利索,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辦高齡津貼!”82歲的李伯豎著大拇指。社區把政務服務“搬”到樓下,2024年幫1位一等功臣拿到醫療救助,給3位八旬老人辦了津貼,為6名困境兒童和10名持證殘疾人申領了補貼,112位老人在家門口就做了體檢。
聾啞居民的出行需求、獨生子女父母的獎勵申請、殘疾人的補貼辦理……在這里,沒有“跑斷腿”的麻煩,只有“馬上辦”的爽快。
前臺工作人員在為社區居民辦理業務
從 “物理空間” 到 “功能平臺”,從 “場所常用” 到 “群眾常來”,如今的華安社區,陣地是暖的,服務是活的,居民的心是熱的。這個“家門口的服務站”,正用一點一滴的貼心,讓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棠下鎮
公益福利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