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六月十八,正是盛夏。赤日懸空,蟬聲織密,人心易燥,卻有一道“靜謐的風”從老宅深巷里吹過。
七月的暑氣沒到聲嘶力竭的程度,但也足以讓人心浮氣躁。正因如此,民間才更講究這一天的清凈、克制。清晨,院里奶奶第一句就是“今日要凈口,不吃葷腥,不說閑話”。母親將廚具擦拭得盈盈發亮,米袋旁疊著幾塊白凈毛巾,灶臺也比平日整齊幾分。門前的老槐樹下,左鄰右舍湊在一起話家常,卻都自覺不談人長短。仿佛只要做到了潔凈,就能讓生活的臺面上,少一點浮躁,多一份順意。
觀音誕,是觀音菩薩的生日,但民間遠不只是寺廟的香火旺日。許多地方把前一日定為“預凈日”,以表達對觀音的虔敬與感謝。其實不僅佛門,這種“預備凈日”的講究,在中國傳統禮儀里常見。例如,大年三十會“掃塵迎新”,中秋前要“凈身凈屋”等,皆意在讓人以一顆澄明的心,迎接吉日降臨。
“凈口、凈心、凈手”三位一體,其實是一套蘊含深意的民俗。它包含著古人對自我約束的期許,也填補了夏季燥熱中的靜謐空白。
凈口,并非單指吃素。真正的意義,在于潔身自好,不譏諷、不閑談、不出口惡語。老人常說:“六月十八開口凈,歲末歲首都吉慶?!蹦呐轮皇且徊退孛妫惨眯呐腼?、清淡入口。無意中,連飯桌都溫柔了幾分。
凈心,是將自己的思緒收束起來,不浮不躁。舊時傳下來一句話:“今日安神息心,明日祈福自順?!庇腥思視诖扒盁恢逑?,或者靜靜擦抹祖像,都是借著“做事如一”的儀軌,讓心緒回到平和溫潤的狀態。
凈手,則是實際的衛生習慣,也是象征。不論是洗手、收拾屋子,還是淘米做飯,都講究把手凈、物凈。就像一碗擦拭干凈的白瓷碗,才能盛出甘甜的米飯,只有“手上沒油膩,心里才沒牽掛?!?/p>
你看,這些習慣雖小,卻早已融進了我們的日常。不用多少豪言壯語,生活就被悄悄過成了一幅和順安穩的樣子。
有趣的是,觀音的形象又稱“凈瓶觀音”,手持凈瓶楊柳,象征慈悲與潔凈。清代文人蘇梅曾有詩:“一滴楊枝凈瓶水,能消世間萬縷愁?!痹诿耖g,這種“潔凈心靈”的理念尤為動人——連日常生活里的點點滴滴,都成為蘊藏溫度的小儀式。
六月十八“凈口”講究吃素,家里飯桌仿佛都染上了夏日的安寧色。幾樣最常見的清素菜,既有文化含義,也很實在。
清炒苦瓜。苦瓜被百姓尊稱為“君子菜”。據說苦瓜性冷、味苦,酷暑時節正是解膩去煩的佳品。老話說“苦盡甘來”,吃苦瓜,也是在提醒自己,生活雖有不易,但咬一口清新,就有一分轉機。
做法:苦瓜一根,去瓤切片,鹽水浸十分鐘。鍋內下油,蒜末爆香,苦瓜飛快翻炒至翠綠,起鍋撒點芝麻。整菜清爽,不咸不淡,帶著淡淡的回甘。
素炒三絲。胡蘿卜、土豆、青椒,切成細絲,快火翻炒。不同顏色聚在一起,如同仲夏午后一抹和煦色彩。素炒三絲被喻為“三和”,寓意家人和氣、事事順心。
簡單做法:三種蔬菜各一根,洗凈切絲,下鍋爆香,放適量鹽和一點點糖提味,兩三分鐘便能起鍋。
豆腐燉菜。一磚北豆腐,加上時令的西葫蘆、胡蘿卜、香菇等。一鍋咕嘟咕嘟,奶白湯色讓人心定。豆腐溫和有韌性,老話說“以柔克剛,長久不衰”。寓意做人要守本分、柔和、持家穩妥。
做法:豆腐切塊,新鮮蔬菜切片,鍋中加少許油炒香,倒水沒過食材,小火燜至蔬菜熟透,加鹽調味即成。
這些素菜沒有山珍海味,卻能讓人吃出一份寧靜和安詳。正應了那句話:“飯食雖尋常,安慰人心腸。”有時候,清淡的味道反而最撫人心。
民俗宜忌解讀:凈日里的“3吃2不做”,藏著生活智慧
3吃:素面、應節瓜果、如意團圓菜
一吃素面。面條寓意長長久久,順滑如意。小暑時節愛做一碗素面,面湯清透,上頭飄點香菜、嫩豆芽,連湯帶面喝下,窗外蟬鳴都變得悠長了。
二吃時令瓜果。觀音誕前一天,多吃本地當季蔬果,被認為是順應天時之舉。西瓜、黃瓜、桃子、李子都能上桌。瓜果既能解暑,也寓意人隨四時、百事清涼。
三吃如意菜。素雞、豆皮、蘑菇等做成小拼盤,切片排列成扇形,被稱作“如意菜”,象征“事事如意、家和業興”。小朋友喜歡把豆皮卷成小花,邊吃邊玩,桌上多了歡笑。
2不做:忌動氣,忌殺生
一是不動氣。民間認為,觀音誕之前爭吵、頂嘴、心生怨氣都不吉利。老人愛說“六月十八,氣大不發,家和福自來?!痹餆峥崾?,容易因小事鬧情緒。每當庭院里有個頭大聲嗓門,常常會被母親輕聲勸一句:“今日要順氣,煩也莫言?!比兆右蝗桃蛔專炊研∈畹慕乖昊鳒厝?。
二是忌殺生。不管是家禽家畜,還是水生小物,這天最好都不宰殺。舊俗說“凈日施恩,百福齊來”。這個講究,其實是一種善念和節制——勸人惜命、知止,不為了一頓口腹之欲而損福添業。
這些“俗規矩”,乍看之下似乎有些多余,可細想想,正是它們讓傳統節日多了一份儀式感,也讓日常生活變得有序和溫馨。
每到六月十八,不管身處鬧市還是鄉野,這看似“凈口凈心凈手”的老例子,總要在心頭過一遍。它不為別的,只為了提醒我們要“松一松心弦、慢一慢步子”,讓生命的雜音沉淀下來。
家里老人常說,好日子是要慢慢“熬”出來的。凈日的儀式,其實是給自己找個由頭清一清身旁的雜亂,免得忙著忙著就忘了為什么出發。試著在這一天跟自己和解,也跟家人多些包容:清談幾句,素食一餐,熱天的午后不妨洗把手靜坐片刻。人到中年,才慢慢懂得:生活是一樁需要打理的藝術。
文化的溫度,藏在這一點一滴的講究與堅持里。只要我們的記憶還肯用心呵護,家的清凈、日子的善意,就不會丟失。愿每一個六月十八,都有一餐清淡,有一點清明,也有一份順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