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二十一):唐肅宗2
(5)靈武稱帝
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陪同下,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經過一番布置與籌劃,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登基后,改年號為至德,并且將當年改為至德元載,玄宗被推尊為太上皇。當天,肅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報告這一消息。
九月十七日,李亨派出的唐朝大軍以正副元帥廣平王李豫、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后軍,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兵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大軍,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李亨命令廣平王李豫與回紇太子葉護結為兄弟,回紇太子葉護大喜,稱廣平王李豫為兄。官軍進至長安西,于香積寺北大破叛軍,斬敵六萬人,叛將張通儒棄城逃走,官軍一戰收復長安。回紇軍想進長安搶掠。原來肅宗急于收復京師,與回紇相約定攻克長安時“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時,回紇葉護要按約定執行。廣平王李豫與回紇葉護太子說:“現在剛克復了京師,如果大肆進行搶掠,那么在東京的人就會為叛軍死守,難以再攻取,希望到東京后再履行約定。”回紇葉護太子吃驚地跳下馬跪下來捧著廣平王李豫的腳,說:“我當率軍為殿下立刻前往東京。”于是與仆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的軍隊從長安城南經過,扎營于水東岸。(當時的“拜”不等于“跪拜”,唐朝太子廣平王李豫只是拜沒有跪,而回紇葉護太子立即又拜又跪)。百姓、軍士以及胡人紛紛拜廣平王李豫,都哭泣著說:“廣平王真不愧漢夷各族的主人!”肅宗得知后高興地說:“朕不如廣平王!”于是廣平王李豫整軍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夾道歡呼悲泣。李豫留在長安,鎮守安撫了三天后,率領大軍向東去收復洛陽。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
唐朝官軍與回紇軍大破叛軍,叛軍嚴莊與張通儒等人放棄陜郡逃跑,廣平王李豫與郭子儀進入陜城,仆固懷恩率兵分頭追擊叛軍。嚴莊先進入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狀。安慶緒率領他的部下逃跑,放棄洛陽。回紇軍進入洛陽府庫收取財帛,在市井村坊劫掠財物三天。唐朝拿出羅錦一萬匹給回紇,回紇停止了劫掠。
至德二年(757年),安慶緒殺死安祿山,肅宗沒有聽從謀士李泌的建議趁亂直搗叛軍老巢,錯失殲敵良機。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叛軍與唐軍在相州展開激戰,肅宗卻為了防范武將而不設元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監軍,魚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軍大敗,魚朝恩將相州失利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肅宗李亨不明是非,罷免了郭子儀兵權。
(6)禍起蕭墻
在朝中,自魚朝恩之后,唐肅宗李亨開始信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等操縱軍政大權,宦官勢力日益囂張。肅宗同時又寵信張皇后,縱容她干預政事。唐肅宗因為受制于張皇后,而不能去探望唐玄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狡猾陰險的宦官李輔國附會肅宗寵幸張良娣,互相唱合。建寧王李倓屢次向肅宗奏言此事,李輔國與張良娣反誣奏建寧王“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肅宗一怒之下,賜死建寧王李倓。廣平王李豫為此有些內怕,欲謀殺李輔國和張良娣,經李泌勸說而止。后來,張皇后與李輔國有矛盾,張皇后想廢掉唐肅宗所立的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為太子,還想殺掉李輔國、程元振。
(7)因病逝世
上元二年(761年)末,肅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監國。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肅宗病危。張皇后懼太子“功高難制”,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宮中,陰謀廢立太子。張皇后趁機召見太子,要太子李豫幫她殺李輔國、程元振。太子李豫不允許殺李輔國、程元振。張皇后與內官朱輝光等人謀劃廢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張皇后選擇在唐肅宗即將病死時發動政變,召太子李豫進宮,準備與越王李系除掉太子。程元振得知了他們的陰謀,告訴了李輔國。李輔國阻止了太子,出兵把太子保護起來,然后率兵逮捕了張皇后與李系的黨羽,將張皇后囚禁在別殿。這一晚,李輔國、程元振出兵擒獲了與唐肅宗有矛盾的張皇后、殺越王系、兗王僴。當夜,李亨病死,時年五十二歲。廟號肅宗,謚號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8)為政舉措 ①政治 a.五都體制
肅宗一朝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同時,對“三京”體系多次作出調整。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曾改京師為西京,東都為東京,北都為北京,即京兆、河南、太原為“三京”。此三者,或稱“京”,或稱“都”,地位一仍其舊。直至安史之亂爆發,朝廷播遷導致“三京”體系開始發生顯著變化。
“五京”體系的劇變始于江陵南都之置。上元元年(760年)九月甲午,唐肅宗以荊州為南都,命名為江陵府,官吏的建制如同京兆。蜀郡原來為南京,后又復稱為蜀郡。肅宗此舉直接將成都由“五京”之一降為一般州郡,取而代之的是荊州江陵府。此時,“五京”系統改由原中、東、西、北“四京”與“南都”組成。玄宗曾經駐蹕的成都遭降級的同時,肅宗曾經駐蹕的鳳翔地位并未動搖,而江陵“南都”異軍突起,直接取代成都“南京”。
上元二年(761年)九月壬寅,下詔去原來的尊號,稱皇帝;改元至德;以建子月為歲首;并且大赦天下。還下詔去京兆、河南、太原、鳳翔四京及江陵南都的稱號。當時天下戰亂,民生凋殘,肅宗此舉暗含去除浮華與收復失地之志。但停“京”“都”之號不足半年,寶應元年(762年)建卯月(二月)辛亥,唐肅宗又大赦天下;再次以京兆為上都,河南為東都,鳳翔為西都,江陵為南都,太原為北都。至此,四京的名號盡改為都,與江陵南都一道并稱“五都”。
b.限制玄宗
玄宗避地西蜀,肅宗即位靈武,形成皇帝與太上皇并存的特殊狀態。玄宗通過頒行誥旨、委派宰相等方式對肅宗政治進行滲透和干預,肅宗則力圖減弱玄宗的影響。玄宗回京后,肅宗通過罷免玄宗委任宰相、逼迫玄宗遷宮西內、離散玄宗身邊親信等手段,使其逐漸喪失政治權力,直至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父子相繼駕崩,代宗即位,“二元格局”方告解體。
②軍事
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后,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區),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叛軍首領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乾元元年(758年),肅宗派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等統兵20余萬攻打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安慶緒入鄴城固守。郭子儀等人包圍了鄴城。史思明出動范陽兵十三萬想要救鄴城。乾元二年(759年),因為唐肅宗沒有任命元帥,導致唐軍各部隊沒有統帥,軍隊進退缺乏指揮。這時史思明率大軍到達城外,唐朝官軍與之開始大戰。
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唐肅宗下詔親征史思明,群臣上表勸諫阻止,唐肅宗停止了這計劃。史思明率叛軍進攻河陽,派驍將劉龍仙到城外挑戰,李光弼派出白孝德殺死了劉龍仙,叛軍大驚。史思明列戰船數百艘,并在前面設置火船,想要燒掉浮橋。李光弼先準備了長竿數百,用巨木承擔其根部,在其頭部氈裹鐵叉,以阻止火船,火船沒法前進,最終自己燃燒殆盡。鐵叉有阻止了戰船,唐軍在橋上發射炮石攻擊叛軍的戰船,被擊中的叛軍戰船都被打沉,叛軍沒有取勝而離開了。
隨后,史思明手下的將領李日越、高庭暉投降于李光弼。史思明再次進攻河陽,李光弼派鳳翔節度使李抱玉防守河陽。叛軍攻城時,李抱玉出奇兵表里夾擊,殺傷了很多叛軍。唐軍擒獲叛軍的大將徐璜玉、李秦授。史思明還不知道周摯戰敗。李光弼驅趕俘虜到河邊給史思明看,史思明于是撤退。史思明派大將李歸仁率領鐵騎5000攻打陜州。神策兵馬使衛伯玉用數百騎擊破之,李歸仁逃走。李忠臣與李歸仁等人在永寧、莎柵之間交戰,多次擊敗李歸仁。
③經濟
安史之亂后,兩京陷沒,中原遭受空前浩劫,由于財政分割,支出浩繁,朝廷賦稅收入主要仰仗江南與四川地區,而這兩個地區都以產鹽著稱,唐朝廷對于鹽稅和鹽利自然極為重視。乾元元年,唐肅宗任命第五琦為鹽鐵鑄錢使,開始實行榷鹽法,規定:凡產鹽地,都設“監院”作為管理機構。鹽戶制鹽要立戶籍,稱為亭戶,國家免去其雜徭,讓他們專門制鹽,所產之鹽全部由官府收購,嚴禁私自出售。官府則“斗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即在時價每斗十錢的基礎上加價一百錢出售,售價一百一十錢。榷鹽法推行后,朝廷每年的鹽稅收入達四十萬緡。
(9)軼事典故 ①政治滄桑
有一次,李亨入宮覲見,玄宗在他行禮時,發現這位尚未到中年的兒子,頭發已有幾分脫落,間或有幾絲的花白,有些進入暮年的感覺。久歷政治風雨的玄宗也不免心生幾絲惻隱,他對發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內情他還是了解得到。高力士不時地在他問詢時傳遞一些朝廷上的真實情形,還經常贊譽太子李亨的仁孝與謹慎,說太子很識大體。玄宗也感到,太子在遭受沖擊時,很能忍辱負重,他在上表中從沒有向皇帝尋求保護,而是按自己的方式來應付。玄宗心中有幾絲的安慰,因為他覺得太子可以托付大事。不過,正是太子這種表現,又讓他心中有了幾分的苦澀與躊躇。
②謹慎事父
李亨身為太子,行事謹慎,處處小心,就連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也從不敢大意。有一次,宮中專門負責膳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只烤羊腿,玄宗就讓太子李亨割來吃。李亨奉命割罷羊腿,手上全是油漬,他就順勢用旁邊的餅子把手揩凈,這一動作,玄宗看到很不高興,但忍著沒有發作。李亨裝作沒有看見,待慢慢將手揩拭之后,又不緊不慢地把擦過油漬的餅子拿起來,大口地吃起來。這一下大大出乎玄宗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對李亨道:“福當如是愛惜。”李亨借此進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
③因子得寵
李亨長子李豫出生的第三天,玄宗來到東宮賜給了吳皇后一個金盆,并叫她用金盆給李豫洗澡。這時吳皇后身體很弱,而李豫的身體還沒有舒展開,負責侍奉的老婆婆十分驚慌,就把宮中各位王子以及和李豫同一天出生的而身體相貌都很豐滿健康的抱來獻給玄宗。玄宗一看就很生氣說:“這個小孩不是我的孫子。”老婆婆連連叩頭謝罪,玄宗斜著眼睛看著她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快把我的孫子抱來。”于是只好把李豫抱來給玄宗。玄宗一看特別高興,用手托著李豫,笑著說:“這個孩子的福祿遠遠地超過他的父親。”玄宗回到宮里,對高力士說:“這個殿里有三個天子,真是高興啊!可以跟太子喝酒了。”
④迎奉佛骨
為了平定戰亂,李亨求助于盛行于世的佛法。至德二載(757年)官軍收復兩京,李亨回到長安,談及佛法,把退敵之功一大半歸之于佛祖的庇佑。上元二年(761年)仲春李亨染病臥床不起,皇后為之刺血寫經。同年九月,由于李亨的病情尚未好轉,文武百官于佛寺齋僧。在這樣的情況下,法門寺佛骨舍利的迎奉,被提到朝廷議事日程上來了。李亨下敕令僧法澄、中使宗合禮、府尹崔光遠往法門寺開啟塔下地宮,迎請佛舍利入皇宮內道場供養,李亨親自虔誠禮拜。佛舍利在宮內供奉60余天后,送回法門寺。李亨并賜瑟瑟像一鋪,金銀器具若干,并剪下頭發與玉簡及瑟瑟數珠等串成一索,及金襴袈裟一付,沉、檀等各種香料300兩一并供入地宮。
(10)歷史評價
肅宗一生頗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險遭不測;幼年、少年時代,又耳聞目睹了皇宮內院的紛爭與傾軋;成年之后,他眼見大唐帝國由繁榮昌盛轉向衰落。安史之亂的混亂政局,給他個人提供了施展拳腳的舞臺。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兩個鮮明的主題: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組織平叛,收復兩京、消滅叛軍;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處理先在成都后來迎歸的太上皇玄宗的關系。他最后壯志難酬,平叛沒有取得最終勝利。
總的來說,肅宗是位亂世天子,他繼承了天寶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時嘗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濟體制運作中的各種弊端,并為身后的帝國打下了一定基礎。當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無法對后宮、宦官勢力的膨脹進行限制,反倒給安史之亂后的重建留下了難消的隱患,這是肅宗個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