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富士康=中國制造”,郭臺銘是那個在華語商業圈叱咤風云的標桿人物。最鼎盛的時候,他不僅是蘋果背后的“代工之王”,更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我來大陸建廠,是給他們賞飯吃。”
但風水輪流轉,如今時過境遷。
2025年2月27日,富士康在河南鄭州正式為新事業總部破土動工,75歲的郭臺銘親自到場。只是,這一次他再沒說什么“賞飯吃”的話,眼神里多了幾分謹慎,更多的是現實的無奈。
因為他終于明白了一件事:過去是中國需要富士康,如今是富士康離不開中國。
這次鄭州開工,表面看是一次正常的項目建設,但背后的信息量卻不小。
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之后,郭臺銘啟動了他的“全球化B計劃”:把制造轉移到美國、印度、越南這些成本看似更低、政治上更“安全”的國家。他以為,富士康不靠中國也能照樣風生水起。
但現實是接連不斷的打臉。
美國工廠成了“爛尾標本”——2017年啟動的威斯康星超級工廠,曾被吹成“史詩級投資”,特朗普都站臺背書。結果到今天,只建了一些辦公樓,生產線壓根沒落地。
印度工廠更是“水土不服”——員工素質不達標、罷工頻繁、電力物流跟不上、工藝難以復制,生產出來的iPhone 15質量頻出問題,最終被蘋果退貨,市場份額遠遠低于預期。
越南工廠則處于“半吊子”狀態——規模不大、供給不穩、缺乏核心人才,沒能挑起重擔。
三地投資全折戟,郭臺銘意識到:他脫離中國市場,富士康的“全球夢”就是泡影。
所以,這次重回中國開工,不是榮耀歸來,而是“回爐再造”。
郭臺銘的困境,其實不是他個人能力下降,而是整個時代的邏輯變了。
以前,中國制造之所以歡迎郭臺銘,是因為富士康能帶來訂單、就業、技術培訓。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還不夠成熟,需要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做橋梁。
但現在,中國早已不是那個“只能接單”的初級加工國。比亞迪、立訊精密、寧德時代這些本土制造企業,用十幾年時間完成了“代工—研發—品牌”的完整飛躍。
比亞迪2024年賣出427萬輛車,坐穩全球新能源車頭把交椅;立訊精密營收突破2600億元,成為蘋果、特斯拉的一級供應商;寧德時代更是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市占率常年超30%。
這些企業不再仰人鼻息,而是自己定規則、主導供應鏈。
郭臺銘還是停留在“成本轉移+廉價代工”的思維模式,而市場已經進化到了“技術驅動+系統整合”的新階段。他的代工王國,在中國已經不再是“不可替代”。
2024年,一件事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富士康的命運:印度工廠出現嚴重質量問題,iPhone 15產品大規模返修,最后不得不降價清倉。
這事直接驚動了蘋果總部。庫克在年底親自飛赴中國,實地走訪了比亞迪、立訊精密等供應商,并當場拍板:將部分產能從印度撤回,重新交給中國團隊負責。
這對富士康來說,不僅是利潤損失,更是地位動搖。郭臺銘曾以為,“沒有我你蘋果也活不下去”。但這次,蘋果用行動告訴他:“替代你,沒那么難。”
比亞迪不光能造車,也能代工;立訊精密在制造、物流、品質控制方面早已具備完整能力。
郭臺銘的“老路子”,在今天的蘋果眼里已經顯得笨重、保守、缺乏競爭力。他失去了過去唯一可以“倚仗”的大客戶,也喪失了議價主動權。
曾經,郭臺銘高高在上地說“給中國賞飯吃”,這番話現在回過頭來看,真是充滿傲慢與偏見。
2024年,中國制造業的數據擺在面前:深交所披露,2000多家企業海外收入總額達4.18萬億元,同比增長11.6%;立訊精密三年研發投入超250億元,擁有7000多項專利;比亞迪平均每天申請45項專利,全球累計專利申請量已超4萬項;美的、濰柴動力、寧德時代海外布局穩健,多個國家本地化率超80%。
這些企業不是靠“政策優惠”或者“人口紅利”贏得市場,而是靠技術、質量、效率、口碑一步步打出來的。
他們也不再需要靠外國訂單“過日子”,而是在全球建立自己的品牌話語權。換句話說:中國制造已經不再等你施舍,而是有能力自己開飯館、招客戶、收賬單。
這次富士康回歸中國,不只是“地點回歸”,更是身份的回歸。過去,富士康在中國能拿到地、拿到人、拿到訂單,是因為它當時確實有資本、有技術。但現在,它的技術不再稀缺、話語權不再獨占、產業鏈話事人換了人。
你可以建廠,但要守規矩;你可以招人,但別搞壓榨;你可以談訂單,但請放低身段。市場早就換了口味,政策也不再一味“招商引資”,而是更注重“質量投資”和“技術創新”。
富士康如果還想在中國做大,首先得從郭臺銘那句“賞飯吃”的舊心態中走出來。郭臺銘的“賞飯論”,不僅失了口碑,更失了市場。一個時代,終究有它的起點,也有它的終點。郭臺銘的成功不可否認,但他最大的錯誤,是沒看清潮水的方向。錯過這7年,富士康頻頻失利,而同期的中國制造企業早就成為掌握核心科技的中流砥柱,不知道現在的郭臺銘是否后悔看衰中國,只是后悔也晚了。
當他還沉迷于“世界工廠思維”時,中國制造早已邁入“世界科技中心”的新賽道。這次富士康重回鄭州,更多像是一種姿態:不是回去做“恩人”,而是回去找出路、找伙伴、找接納。而中國制造,則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等人來投”的雇主,而是擁有全球話語權的主動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