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朝陽
在互聯網與傳統文化交融的時代,快報通創始人高英民以“技術賦能者”與“文化擺渡人”的雙重身份,在媒體轉型、社區營造與藝術經紀領域留下深刻印記。他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既源于二十五年媒體生涯的積淀,也貫穿于其跨界實踐的始終——從“記錄者”到“創造者”,從“技術顛覆者”到“文化守護者”,他用行動詮釋著生命價值的三重覺醒。
一、生命價值的本質:打破慣性的自我重構
高英民的生命觀始于對“舒適區”的突破。作為資深媒體人,他曾用文字記錄320位企業家與200位中醫專家的故事,卻在2016年毅然跨界創立快報通平臺,以“媒體+科技”重構傳播生態。這種轉型背后,是他對生命價值的深刻認知:
技術顛覆中的價值覺醒:在傳統媒體式微的浪潮中,他提出“連接比記錄更重要”的理念,通過快報通發稿系統實現“一次創作全網覆蓋”,讓中小企業的聲音突破信息繭房。他認為,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守住存量”,而在于“創造增量”——正如他在低價出售快報通時所言:“當平臺成為束縛創新的枷鎖,唯有放下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
困境中的韌性生長:2018年創業資金鏈斷裂的打擊,反而成為他生命的轉折點。他在老家的院子里種下第一株月季時說:“生命的精彩不在順境中綻放,而在逆境中扎根”。這種將“絕境”轉化為“試驗田”的智慧,貫穿于他此后的每一次選擇。
二、生命價值的維度:從獨善到共益的升維
高英民的生命實踐呈現出“個體突破—群體賦能—文化傳承”的遞進邏輯:
社區營造生命共同體:在北京燕郊,經他策劃和設計,他將朋友經營的擁有300余位老人的社區荒地改造成“共享菜園”,不僅解決了幾百位老人的孤獨問題,更創造了“種菜即療愈”的社區生態。在這里,他發現:“當一個人開始關心他人的需求,他的生命就從‘孤島’變成了‘橋梁’”。這種理念延伸至快報通互聯網平臺,他堅持為中小企業提供低價服務:“技術不應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應成為普惠他人的工具”。
藝術經紀中的文化擺渡:2014年創立中國書畫經紀人網時,他提出“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字化平臺讓書畫藝術走進大眾生活。在與搜藝文化傳媒的合作中,他強調:“經紀人不是商人,而是文化價值的翻譯官”——將藝術家的精神內核轉化為大眾可感知的審美體驗,這是他眼中藝術對生命價值的最高賦能。
臨終關懷中的生命尊嚴:在《讓生命在安寧中謝幕》一文中,他尖銳指出:“醫學的進步不應以犧牲生命尊嚴為代價”。這種對生命終點的思考,與其社區營造實踐形成呼應——無論是種菜、辦平臺還是推廣藝術,本質都是對“生命質量重于長度”的踐行。
三、生命價值的終極:在連接中超越時空
高英民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最終指向一種“永恒性”的追求:
技術連接的長尾效應:快報通平臺雖已出售,但其“智能發稿系統”與“低代碼建站工具”仍在為數千家企業服務。他認為:“技術的價值不在于擁有,而在于被持續使用——當你的創造成為他人前行的階梯,生命就獲得了超越個體的延續性”。
文化傳承的代際對話:在推動書畫經紀人培訓體系時,他特別強調“年輕一代的參與”:“藝術不是古董,而是活在當下的生命對話”。這種理念在其社區花園中同樣顯現——孩子們在菜地里認識植物,老人們在花架下傳授種植經驗,生命的智慧在代際傳遞中獲得新生。
精神遺產的無形價值:當被問及“最得意的事”,他未提商業成就,而是回味老家院落里的那株野菊:“它沒人管,自己長,還年年開花”。這種“自生長”的生命力,正是他所追求的生命價值終極形態——無需刻意雕琢,卻能在時光中自然綻放,成為他人眼中的光。
結語:生命價值的“擺渡人”哲學
高英民的生命實踐,恰似他打造的書畫經紀人網——用技術之橋架起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的連接。他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始終圍繞一個核心:真正的價值不在于占有多少資源,而在于創造多少連接;不在于留下多少物質財富,而在于點燃多少精神火種。從媒體記錄者到文化擺渡人,再到互聯網技術推廣者,他用行動證明:生命的最高價值,是讓自己成為他人生命中的“關鍵變量”,在連接中實現超越時空的精神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