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方夢宇)不少安徽阜陽市民發現,今年的楊絮少多了。楊樹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泡桐樹。這背后是阜陽師范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研發培育的四倍體泡桐發揮了重要作用。
阜陽市泡桐種植歷史悠久,但傳統自然條件下生長的二倍體泡桐易發病、成材率低,20世紀90年代后,種植數量迅速縮減。近年來,為應對楊絮紛飛的困擾,阜陽市提出保護地方鄉土樹種,調整林業種植格局。
阜陽師范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教授金繼良關注到泡桐的重要價值,從2011年開始,他與河南農業大學等多家單位的專家組成研究團隊,鉆研“泡桐密碼”,圍繞泡桐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攻關。團隊構建了完善的泡桐遺傳信息平臺,攻克了泡桐種苗產業“芯片”難題,培育出具有速生、抗病能力強、木材密度增大、板材白度增加等特性的四倍體泡桐。
如今,四倍體泡桐已經推廣到多地,栽種面積達3萬多畝。國家級非遺阜南柳編延伸出的木制品,大多采用四倍體泡桐木加工制作,廣受海內外歡迎。
四倍體泡桐的培育與推廣,是阜陽師范大學服務地方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學校聚焦皖北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造了生物良種選育、緊缺藥物研發、環境污染物監測、秸稈轉化與高值化利用、養生產品開發5個研究方向和研發團隊,助力泡桐相關產業年出口創匯20多億元,培育的“皖臨白山羊”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首次完成香椿全基因組測序,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獲授權專利160項,其中發明專利35項,直接經濟效益達數億元。
“把論文寫在企業的難題攻關處,把效果寫在企業的營收報表里。”這句話對阜陽師范大學冬蟲夏草仿生培植高等研究院負責人侯金波來說是使命呼喚。
侯金波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出的“基于大數據的菌類自動化栽培系統”,成功實現冬蟲夏草仿生培植技術突破。目前,該專利項目擬作價200萬元增資到阜陽當地企業,企業配套建成2000平方米智能化車間,并部署仿生艙100套,車間年產2.6噸蟲草,年產值2億元以上。
“高校不僅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也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引擎。”阜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程曦表示,面向未來,阜陽師范大學將聚焦地方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等需求,秉持更加開放的姿態和務實的行動,持續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2日 第02版
作者:記者 方夢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