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報提議大家互相稱呼“同志”,說這是風氣重歸淳樸,出發點是好的,想營造一種平等、團結的氛圍,但這種氛圍豈是改個稱呼就能實現的?
而且這個呼吁在現實中也很難落地。
一)在日常生活里,“同志”這個稱呼已經顯得有些遙遠,甚至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錯位感。
感覺又回到了計劃經濟的時代,一切都是統一而沒有活性。對于這屆年輕人來說,這個詞也太陌生了,刻意而呆板。
我們的口語表達,始終在變化。就像我們現在說話,已經不再用“之乎者也”的古典方式,硬要把“同志”拉回日常,也沒有太大必要。語言進化是群體選擇的結果,是自然發生的,沒必要倒退。
我倒是擔心,語言被閹割甚至被刻意改造所產生的后果,你看看,違禁詞已經幾萬個,很多詞因此逐漸被遺忘甚至被別詞所替代。而更有甚至,用詞語美化現象會導致失去了準確的表達。“負增長”替代“萎縮”,“靈活就業”替代“失業”,“經濟敏感人群”替代“貧困人口”,類似種種倒是應該關心的趨勢。
二)提倡使用“同志”這個稱呼的背后原因,其實是出于對某些社會現象的反思。
比如在單位里,一些人把“副局長”叫成“局長”,把“副處長”叫成“處長”,這就成了一種變相的語言獻媚。
這種叫法確實容易助長官僚作風,讓人忘了自己是為人民服務的公仆。但話說回來,體制內的大家心知肚明,副職就是副職,誰也不會真把職務升高了,
不過,你改了稱呼就真的平等了嗎?他就真能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心上?該跋扈還是跋扈,該貪腐一樣還是貪腐。能抑制這些行為的是用人機制和監督體系,而不是稱呼。
三)語言不只是迭代,它還有“貶值”的趨勢。
過去,“小姐”是尊稱,是有身份的大戶人家才配用的稱謂,“太太”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后來,這些詞都被“用濫”了——“小姐”甚至成了敏感詞,“太太”也退出了口語舞臺。
如今,年輕女孩被一律稱作“美女”,但這不是在夸美,而只是圖個方便,就如同廣東任見到男生都叫“靚仔”一樣;就像做生意的人見人就叫“老板”,不管對方是剛畢業的學生還是臨時工,這都是一種敬稱。
這些稱呼說白了,只是交際的潤滑劑,不帶實際含義,聽著熱鬧,實則空泛,也無關緊要,相信也不會有人被叫“靚仔”后真的以為自己就是劉德華,就是王一博。
但你很卻難想象,所有場合都叫對方“同志”是個什么景象!我假象一下,我們招待客人去KTV,對著領吧說“媽咪同志,請換一批同志”的尷尬。
四)社會上的稱呼確實有些亂,但這種“亂”更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年長的人喜歡叫“同志”“師傅”,叫年輕的為“弟弟”,“妹妹”,年輕人自己則喜歡說“寶子”“親愛的”“親”,各自舒適就好。叫不出口的,咱就打個招呼,“你好”“哈嘍”也沒啥毛病。
問題是,如果連日常的稱呼都要一刀切、統一標準,那生活就真的失去活力了,豈不是中了“中美脫鉤”的下懷?
我建議啊,人民日報同志如果真的關心同志,不如把目光聚焦在甘肅天水幼兒鉛超標事件,找找背后的原因,這才是對同志們的真正關心。
發聲不易,感謝點贊?轉發。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個路見不平忍不住吼一聲的中年boy。
喜歡寫點文字,思考點人生,不干正事的餐飲老斯基,也是一個外貿哥。
許多年后,當后人問我對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時,我會自豪地說,面對事實,我做了誠實的記錄和轉發。
為防失聯,加好友(微信號:67932342)
每天早上七點發
10萬+文章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時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