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偵察機貼臉挑釁,中國"飛豹"上演教科書級攔截!
2025年7月9日清晨,東海某空域突然出現異常情況,日本航空自衛隊一架YS-11EB電子偵察機正以極低高度向中國領空逼近,機上雷達屏幕閃爍著密集的電磁信號。
就在日方以為能像往常一樣"例行偵察"時,中國空軍殲轟-7A"飛豹"戰斗轟炸機掛載實彈,以30米的極限距離貼身攔截。
危險的空中對峙
7月9日上午10時50分,東部戰區雷達站突然捕捉到異常信號,一架身份不明的螺旋槳飛機正以民航客機速度接近東海防空識別區。
經確認這是日本航空自衛隊的YS-11EB電子偵察機,其機腹下掛載的電子吊艙正瘋狂搜集中國沿海雷達信號。
接到警報后,殲轟-7A飛行員張建軍立即駕駛戰機緊急升空,當他在11000米高空鎖定目標時,眼前的一幕令他倒吸涼氣,日本偵察機的機徽清晰可見,甚至能看到駕駛員正在操作設備的身影。
"這里是中國空軍,你已進入中國防空識別區,請立即通報飛行目的!"張建軍通過國際頻道發出警告。
然而日方機組不僅不予回應,反而加速向釣魚島方向機動。張建軍果斷啟動"戰術驅離程序"。
他駕駛"飛豹"以20度仰角切入日機航線,兩機最近時水平距離僅30米,垂直距離60米,幾乎能感受到對方發動機的熱浪。這一距離已突破國際通行的安全閾值,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空中相撞。
故技重施
7月10日10時整,同一架YS-11EB故技重施,試圖從另一方向滲透,中國空軍迅速反應,另一架殲轟-7A在5分鐘內抵達攔截位置。
這次飛行員采取了更激進的戰術,他駕駛戰機從日機下方高速掠過,利用氣流擾動迫使對方改變航向。
當兩機以60米水平距離、30米垂直距離交錯時,日方機組清晰看到"飛豹"機翼下掛載的霹靂-5D空空導彈,這是實實在在的實彈威懾。
此次事件絕非偶然,7月9日正是臺軍"漢光41號演習"開幕日,數萬臺軍以"2027大陸攻臺"為想定展開演練。
日本防衛省顯然想借此時機,刺探解放軍東部戰區的反應,YS-11EB的電子偵察設備能捕捉雷達信號和通訊頻率,這些信息對美軍同樣價值連城。
作為美日同盟的"忠實伙伴",日本航空自衛隊長期為美軍提供東亞地區的情報支持,此次事件發生后,美國國務院雖未直接表態,但駐日美軍基地的偵察機活動明顯增加。
美國既想獲取情報,又不想直接激化矛盾,于是讓日本當'出頭鳥。讓美日沒想到的是,已經服役多年的殲轟-7A系列戰績,這么多年還是寶刀未老。
寶刀未老
殲轟-7A的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這款中國自主研發的戰斗轟炸機,雖已服役30余年,但其1600公里的作戰半徑和10噸載彈量,至今仍是東海防空的核心力量。
很多人以為'飛豹'該退休了,但他們不知道,這款戰機經過多次升級,航電系統已達到三代半水平。特別是掛載副油箱后,它能在東海空域持續巡航8小時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飛豹"并非首次與日本先進戰機交鋒,2018年,一架殲轟-7A在東海與日本F-15J對峙時,曾以靈活的機動動作迫使對方放棄糾纏。
"飛豹"的低空性能和載彈量,使其在特定場景下甚至優于部分四代機。 飛行員對'飛豹'的操控已經爐火純青,他們能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完成精準攔截。
王毅外長的"三連擊”
就在空中對峙的同一天,王毅外長在吉隆坡會見日本外相巖屋毅,這場45分鐘的會談火藥味十足,王毅嚴詞要求日方"正視歷史、汲取教訓",并就臺灣問題、東海爭議提出三項明確要求。
中方的立場非常明確,任何損害中國主權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反擊,王毅外長特別強調了臺灣問題,這是對日方參與'以臺制華'的直接警告。
日本外相巖屋毅在會談中,一邊聲稱日中關系"取得積極進展",另一邊卻老調重彈,要求中方"克制軍事活動"。
這種表里不一的態度,暴露了日本在戰略上的困局, 日本既想從對華貿易中獲利,又想在安全上依附美國,"但這種'腳踏兩條船'的做法,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
中國的殲-16、殲-20等新銳戰機的列裝,"飛豹"更多承擔起防空識別區巡邏、電子干擾等任務,為新型戰機騰出高端作戰空間。
這是一個自然的過渡過程,就像當年F-111為F-22讓路一樣,'飛豹'正在用另一種方式守護祖國海疆。
此次事件再次證明,中國空軍的現代化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從殲轟-7A的精準攔截,到殲-20的隱身威懾,中國正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空防體系。
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任何試圖挑戰中國主權的行為,都將在這片天空碰得頭破血流。
中國用實力證明,曾經任人欺凌的時代早已過去,當"飛豹"的轟鳴聲再次響起,那是對所有覬覦者最有力的警告。
信息來源:2025-07-11 13:36·觀察者網 日本又炒作:中國軍機“異常接近”,距日偵察機僅30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