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福地,靈秀樂山。樂山佛教石刻從隋朝開始,歷經唐宋、明朝中期、當代三個時期,跨度1300余年。在嘉州大地,佛教石刻(石窟寺)涉及10個縣區、121處(未列入保護的小型石刻未計算在內)、規模較大的有17處,上萬尊石刻佛像。
夾江縣金像寺、古寺摩崖造像(明)
金像寺摩崖造像位于夾江縣漹城鎮千佛村,距離夾江縣城5公里、離千佛巖景區北門1公里,是一處規模較大的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摩崖造像群落,鐫刻于明代中期,共有6龕,造像60余尊,分布于金像寺遺址前后崖壁上,坐東北向西南,均為紅砂石質,面積約400平方米。金像寺始建于名帶初期,原址在月塘壩。成化十年(1474年),一位叫德然的和尚在此處舍身焚獻,募資修建了這座寺廟,鐫刻了這些佛像。此外,彌勒佛造像前還有一通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維修紀事石碑,碑文盛贊此地風光景物:"邑北金像寺,古剎也。仙境儼是天工造就……,建于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因此可以推定,金像寺摩崖造像鐫刻于明代成化(1465-1486年)年間,具有典型的明代石刻藝術的特點。
從金像寺沿上山公路往石堰村方向3公里的山頂上,有一夾江古寺。古寺在明代初年曾叫仙峰寺,山頂有3塊獨立巨石,呈鼎足狀,每塊巨石上均刻有古佛造像,于明代弘治十年(1498年)改名古佛寺,明末續建寺院,簡稱古寺。古寺所在地五兀峰海拔693米,是夾江縣境內青衣江北岸的最高峰巒,由漹城鎮的桃坡、任山、千佛、大石村的群山組成,最高處在任山村的周巖,制高點海拔742米。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內容來源:夢中一葉舟
▍圖文編輯:新樂山(轉載授權請聯系微信:xlsboss)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