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
北京時間7月11日晚,從法國巴黎傳來好消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數量達到60項。
西夏陵1、2號陵。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供圖
“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位于寧夏銀川的西夏陵是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為延續近200年歷史的西夏王朝提供了實物見證,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融合的壯麗篇章,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王朝縮影
賀蘭山東麓,9座帝陵巍然矗立。它們與271座陪葬墓、5.03公項的北端建筑遺址和32處防洪工程遺址一起,訴說著西夏王朝的興衰故事。
由于史料匱乏,西夏歷史一度撲朔迷離。1972年,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對西夏陵進行系統調查和科學發掘。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掘與研究,西夏陵的總體布局、遺存構成等信息日益清晰,西夏昔日的繁榮輝煌也逐步被世人所知。
西夏陵3號陵。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供圖
據介紹,西夏陵每一座帝陵都各自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建筑群,布局也大致相同,但在細節上與唐陵、宋陵有所差異,如將石像生群安置在月城內御道的兩旁、陵臺不在墓室之上、墓室不作磚室等等,表現出西夏皇帝墓室建筑的特殊習俗。
“這些特點豐富了古代皇室喪葬文化及其內容,使西夏陵成為中國古代陵園中具有民族特點的獨特景觀,同時也體現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和包容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史金波說。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在西夏陵出土的7100件館藏文物與遺址上的大量建筑構件殘件,都從不同側面映照出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其中,現藏于寧夏博物館、出土自西夏陵的鎏金銅牛,代表了西夏時期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這件銅牛集塑形、鑄造、鎏金、拋光等多種工藝于一身,達到了神形兼備的藝術效果,是西夏農耕經濟興盛的一個縮影。
觀眾在寧夏博物館觀賞鎏金銅牛。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此外,西夏陵還出土了大量錢幣、絲綢、珠飾、金銀飾等隨葬品,見證了西夏時期活躍的商貿交流活動,揭示出西夏在貫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中的跨區域交流活動的樞紐特征。
文化交融
“這看起來挺像漢字的,但感覺又跟漢字沒什么關系。”西夏陵博物館里,不少游客第一次看到西夏的文字時,都發出了這樣的疑惑。
西夏文彩繪描金云龍紋灰砂巖殘碑。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史金波告訴記者,西夏文是仿照漢字創制的,與漢字一樣,屬表意性質的方塊字,由橫、豎、點、拐、撇、捺等筆畫構成,自上而下成行,自右而左成篇,“在少數民族古文字中,西夏文是最接近漢文的一種。”
文字背后,是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澎湃潮聲。史料記載,西夏境內不僅有黨項族,還生活著漢、吐蕃、回鶻、契丹等多個民族。因生業模式的多樣性及其長期復雜的多民族碰撞與交往狀態,造就了西夏極具文化融匯創新的多民族融合與多元交流的文明特色。
西夏陵為“仿鞏縣宋陵而作”,同時結合自身民族特色,在建造中加入了獨特元素。最顯著的一點,便是在陵城中軸線外,由獻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構成了北偏西的另一條軸線,這融合了當時黨項族的民間傳統信仰。
在寧夏博物館,一件西夏陵出土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引人注目。座身正面的力士像屈膝跪坐,臉頰豐滿,雙眼圓睜而外突,是西夏人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藝術的風格所創造;西夏的瓷器則深受北宋定窯系、磁州窯系和耀州窯系的影響,通過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了適合當地生活習俗的新器形。
西夏瓷器。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對峙如宋遼夏金,都被稱為‘桃花石’。”西夏陵及其出土文物作為實物例證,生動詮釋了西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歷史圖景,為深入認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提供了詳實資料。
傳承不息
時光荏苒,幾番春換。為更好地保護西夏陵,2000年,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與敦煌研究院展開合作,先后對9座帝陵和44座陪葬墓實施保護加固工程,基本解決了可能影響遺址結構穩定的問題。
2015年,西夏陵引進了遺址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系統,借助科技力量提高遺址保護精細化水平,開啟了預防性保護的新篇章。
西夏陵遺產監測預警平臺。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為了讓游客更好地了解古老的西夏歷史,2019年,西夏陵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新館館藏文物近萬件,真實完整地反映西夏陵文化價值。
用手指輕點3號陵的電子顯示屏,帝陵形制清晰可見……如今,展陳手段的迭代升級和互動項目的不斷完善,游客有了西夏文字創制、出土文物720°觀賞、6號陵地宮近距離觀看等新體驗。而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讓游客能將西夏文化的余韻帶回家鄉。
今年,西夏陵博物館聚焦青年觀眾群體,通過創新“文物+科技+敘事”新模式,讓游客在虛實交融的場景中破解千年謎題,使博物館更潮、更炫、更出彩。實景劇本《博物館奇潭》打破傳統游玩方式,單日吸引游客上千人次。“我們希望能更好地將西夏陵背后的故事講清楚,讓遠道而來的游客感受到西夏陵的文化價值。”西夏陵博物館館長師培軼說。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西夏陵仍有諸多未解之謎,等待考古工作者的進一步解答。此次申遺成功后,西夏陵的故事必將講得更好、傳得更廣,如同賀蘭山前的黃河,歷經千年,依舊奔涌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