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展”“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魅力”……上海博物館的大展爆款一個接一個,吸引著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上博大展”成為文旅引流的重要支撐點和流量密碼。“為一個展,逛一座城”之言便由此而來。
上海博物館展覽部主任褚馨
展覽的內容是核心競爭力,但展覽誕生過程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都會決定成敗。昨晚,在上海博物館與新民晚報聯合打造的公益文化品牌——“上博講壇”,上海博物館展覽部主任褚馨從展覽的策劃設計、展品整合、布展設計、教育宣傳,到最后深入觀眾人心,尋求文化共鳴……這一系列操作,進行詳解,揭秘一個龐大的項目機器,如何在不為人知的背后精細運轉。當辛苦又不乏樂趣的“幕后操作”大白天下,引來現場觀眾的陣陣笑聲與唏噓。
現場觀眾聽得入神
講到與英國國家美術館合作的“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褚馨透露,“布展都是靜悄悄進行的,因為我們也沒有想到這個展覽會那么受歡迎,一切都是在按照常規操作。”展出的52件作品,英國國家美術館分了7個批次運輸,批次越多,珍貴度越高,安全系數也隨之升高,梵高作品《長草地與蝴蝶》是最后一個批次運輸。《長草地與蝴蝶》從英國國家美術館的墻上取下,因為航班的原因,經歷曲折,輾轉至香港,最后抵達上博。“我們掛上去第三天,展覽就開幕了,時間真的很緊張。”但是,看到梵高原作,就明白任何油畫如果只看平面的照片,那就永遠無法體會到原作的精彩度,只有面對原作,才真正明白顏料的層次感、比例,藝術家運筆的速度、情感的烈度才完全地展現在面前。
褚馨回顧了上海博物館的變遷歷史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的圖錄銷售了2萬本,這個數字雖然與42萬人次的觀眾相比,比例不算高,但足以令同行羨慕。褚馨回憶,褚曉波館長當時還進行了簽名售書,“他最享受向每位觀眾提問,‘你為什么要來?你從哪里來?你要去哪里?’這種‘靈魂問題’。他其實想通過這樣的現場觀眾調查,了解更多信息。”在其中一本書的簽名中透露出信息,有一個小女孩為了趕上“從波提切利到梵高展”,北京上海當天往返,褚曉波為她畫了一只豎起耳朵的兔子,并開玩笑地題寫“這是一個瘋小孩”。
“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讓這場“從尼羅河到黃浦江”的文明對話,成為國際文博界的現象級事件,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規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國官方博物館首次與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發現的重磅大展。這個展覽的溢出效應不僅帶動了文旅商體展融合,在學術界也影響深遠。褚馨透露,埃及學在中國是非常冷門的學科,投身這項研究的全國一共可能只有30位學者。“埃及展首席策展人北京大學教授顏海英默默耕耘半生,遇到了這樣的展覽項目,就像遇到了春天一般,原本冷僻的學科復活了。他們告訴我們,現在北大、上外、上大等大學開設的埃及學專業一下子熱門起來,報考的學生驟增,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展覽引發的關注度,也提升了他們做學問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讓上海博物館歷史上首次把文物展品放在室外進行展出,那就是高2.4米,重2噸多的國王麥倫普塔雕像,他是十九王朝赫赫有名的國王拉美西斯二世的兒子。褚馨透露,埃及合作方最初告知雕像重達4.5噸,上博經過好幾輪多方論證,這個重量進入展廳有一定風險,最恰當的地方就是請他在博物館門口守望。在埃及盧克索博物館,雕像就是露天放置于花園中的,那么上博門口自然他也可以露天擺放,但是埃及方面看到方案就表示無法通過,因為“在盧克索,雕像只是經歷日曬而已,而上海的多雨會對雕像造成什么影響?”于是,上博特意為麥倫普塔打造了玻璃柜。“每一件展品為什么這樣擺放,擺放的地點,背后都有故事。如果早知道雕像的實際重量只有2噸多,我們是可以把他請進展廳的。現在,他只能在外守望,經歷嚴寒酷暑,據說還見證了上海有記錄以來最大的臺風。”
原標題:《上博講壇|為啥埃及法老要“站”在上博門口?大展圖錄透露了什么信息?》
欄目編輯:華心怡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徐翌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