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咨詢了成都社保部門的工作人員,確認下面說的是成立的。
關注農民養老金問題有半年了,這里面最難的不是擺事實講道理,而是“如何才能實現”。只要我肯下功夫,總能把道理講清楚,但要問“如何才能實現”,確實有點為難我了。
現在,我找了一個現實的樣板,那就是“成都模式”,它接近我心目中完美的模樣。
下面我說的 可能略有繁瑣,但請耐心閱讀,因為對于“如何才能實現”,這可能是最有價值的一篇。它對成都人來說可能是常識,但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知, 如果有說錯的地方,請成都的讀者多多指正。
先從一張圖片說起。
這是 一張成都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核定的通知單,看不清楚請點擊放大觀看。
中國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再次提醒:所謂“城鄉居民”大多數是農民),一般由兩部分構成:1、個人賬戶是自己存的,除以139個月等于每個月發放的個人部分;2、政府補貼的叫“基礎養老金”,各地不等,絕大多數省份不足200元(我一直呼吁提高的就是這個部分,至少應提高到)。
大家請仔細看上圖下半部分的“計算過程”,在成都一共有四個部分。
去掉月增發養老金0元,有實際意義的還有三個,其中基礎養老金707.64元,個人賬戶養老金489.63元,政府補貼養老金168元。最終合計1365.27元。
“個人賬戶養老金”就是個人繳納部分除以139?!罢a貼養老金”168元相當于其他地方的“基礎養老金”,今年全國統一漲了20元,相應的四川省從143元漲到了163元,成都市又漲了5元到168元。也就是說,如果在其他地方,農民一個月只能拿到489.63元+168元=657.63元。
“成都模式”最了不起的創舉就在于上圖的“基礎養老金”部分(不同于其他地方城鄉居民的“基礎養老金”,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是成都獨有的,也是本文重點講述的內容。我從一開始網上看到時不敢相信,與多人核實之后非常興奮,到今天再次確認后寫下了這篇文章。
在我看來,它的意義的至少有以下幾點:
1、它把成都的農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到了全國第三。
基礎養老金707.64元+財政補貼168元=875.64元,這在全國是什么水平?從省級行政區來說,僅次于北京的961元和上海的1490元,遠高于排第三的天津的300多元;以單個城市比較,也高于其他經濟發達的城市,比如廣州杭州蘇州。
我之前為什么不談上海和北京?因為北京是所謂“首善之區”,上海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大家會覺得沒有可比性,但成都就不一樣,大家會覺得成都能做到,很多城市也能做到。如果不做,就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2、它采用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一樣的算法。
金額還不是最重要的,我更看重上面的算法,它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算法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它至少從形式上把農民與城市人同等對待了。這比單純的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更加重要,它意味著所有中國人是可以適用同一個養老制度的。
這里的“加權平均系數0.5”尤其意味深長。我們知道城鎮職工的繳費基數與社平工資的比值在0.6~3.0之間,算出來的“基礎養老金”由社會統籌部分(單位繳納的16%)支付。 沒有單位的農民也有“加權平均系數”,可以有多重解釋:
對于交過公糧的那一代農民來說,,請想一想:農民租種國家的土地,沒交社保主要是誰的責任?你的雇主要幫你交16%的養老保險,那么,國家是不是應該幫這一代農民補繳這個部分?
對于現在正在繳社保的農民的孩子來說,企業繳納的16%養老保險直接放入社會統籌基金,現收現付給目前退休的老人,相當于自己繳費養城里每個月拿大幾千退休金的老人,而農村的父母只能拿一兩百。如果農民也有0.5的系數,也能從社會統籌中分一杯羹,這樣是不是能夠稍微想得通一點?
中國農民的養老金低,不在于基礎養老金太低,而在于沒有用城鎮職工一樣的算法。成都為什么把這個稱為“基礎養老金”,而把那168元( 其他地方叫“基礎養老金”)稱為“政府補貼養老金”?就在于沿用了城鎮職工的算法和稱呼。
3、外地農村老人可以到落戶成都享受養老待遇。
上海北京的農民基礎養老金雖然高,但外地人只能望洋興嘆,其落戶門檻之高,不亞于移民。但成都不同,雖然也有限制條件,但要容易很多,如果說北京的落戶難度是100分,成都可能只有10分,不僅對年輕人不難,對外地農村老人來說也有可行性。
如果你在成都買房,你的父母就能隨遷落戶。去年成都取消了購房面積、購房時間以及繳納社保一年以上等限制,所謂“購房即落戶”。也就是說:你只需要買一個很小很便宜的房子,就能讓父母到成都隨遷落戶,按最高標準一次性補繳15年城鄉養老保險,10萬元多一點,就能領取一個月1300多元的養老金,6年就能回本。孩子不在成都,還有其他辦法,比如通過 “合法穩定就業和居住”(社保+居住證)的方式落戶成都并參保。注意,本文不是指南,具體注意事項請咨詢成都社保部門。
這也是我非??粗氐囊稽c,成都的包容和開放。十多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是夸獎成都的,標題是《一個城市最大的財富是人》。那時候我的朋友在成都,他們沒有成都戶口,但他們的孩子可以就近入學,甚至搖號可能比本市的孩子搖到更好的學校,而一學期只需要交63元錢;他們也可以購買限價保障房,只要交滿五年社保就可以申請資格。
而養老上,成都同樣體現了這一點。實際上,這一制度設計來自2010年實施的 《成都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行辦法》,而全國范圍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要等到2014年的 《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也就是說,成都原有的制度設計具有相當的優越性(如果我沒有猜錯,它應該是當初成都城鄉統籌試點的產物,經濟學家周其仁曾寫過多篇文章介紹“成都模式”),并延續到了現在。
現在很多城市都在搶人,搶有錢的人(投資),搶有能力的人(學歷和技能),用各種條件來篩選,但并不歡迎沒有錢的農村老人(實際上現在的制度設計正在把他們拋到農村自生自滅)。有人可能會擔心外地人來“薅成都的羊毛”,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所謂“制度優勢”便在其中:在一片洼地之上,稍微突出一點,就會格外醒目。
關于“成都模式”就說到這里,以前別人問怎樣才能提高農民養老金,我雖然為難,但不能泄氣,于是我說知識分子的職責是“以觀念戰勝觀念”,只要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這么辦,那么離實現就不遠了?,F在我想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成都已經作出表率,請其他地方見賢思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