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準頭,放在古代不得是個將軍?”
近期,山東滕州的荊河公園里發現一條不小的鱷雀鱔,隱藏在園區的湖泊內,被人發覺后拍照發到了網絡上。
很快,鱷雀鱔出現在荊河公園的消息,就在當地傳開了。
要知道,自從河南汝州抽水抓捕鱷雀鱔的事情發生后,這種外來入侵魚類的危害,我想在座的網友應該都知道吧。
當時這件事確實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力,從那以后,只要見到鱷雀鱔的影子,網友們總是不遺余力地發揮自己的的長處,想盡辦法把它清理出去。
不管是漁網、鋼叉、釣竿或者是其他工具,只要能清理門戶,能用上的手段只管用。所以當公園出現鱷雀鱔的消息傳出來之后,很快就有人出手了。
當地一位男子出面,用了一枚鋼制的魚鏢,精準地射中這條鱷雀鱔,并在別人的協助下,將它制服并拉了上來。這一幕,被圍觀網友用手機拍了下來。
從現場傳出了的一組畫面可以看出,這條鱷雀鱔體型不小,大概有1米左右,一枚魚鏢從背部射中后,直接從腹部貫穿出來,可見其力度之大。
鱷雀鱔被射中之后,還在不停掙扎,但已經無濟于事,只能乖乖就范。
生擒鱷雀鱔的畫面,直接把網友們的情緒也給調動起來了。有網友感嘆:真牛,鱷雀鱔都能打穿……
要知道,鱷雀鱔的鱗片十分堅硬,是一層厚厚的琺瑯質,硬度堪比金屬,有人曾做過實驗,用一把菜刀去砍鱷雀鱔的鱗片,結果硬是碰撞出了火星子。
琺瑯質的莫氏硬度大概是5,鐵的硬度只有4~4.5,就算菜刀碰到鱷雀鱔,估計砍都砍不動。
這種硬度,曾被人加以利用,比如中、北美洲的原住民,將雀鱔的鱗片加工成箭頭和矛尖,甚至做成盔甲。
看看上面這張圖,就是鱷雀鱔的鱗甲,從質地上就能看出,魚鱗和貝類的外殼一樣堅硬,邊緣處也很鋒利,難怪當地原住民會用它們做成箭頭或者盔甲。
在網絡上,有人為了處理鱷雀鱔的鱗甲,需要借助切割機才能把它們切開,這進一步驗證了其魚鱗的堅硬程度。
所以,當有人一鏢制服這只鱷雀鱔后,網友也是發出了驚嘆。
不過咱有一說一,魚鏢連堅硬的鱗甲都能射穿,可見其十分鋒利,在速度的加持下,更是威力驚人且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在一般情況下,不推薦大家使用這種玩法。
但對于外來物種鱷雀鱔來說,應該算是“二般”情況了吧。對此,有網友也表示:(使用魚鏢)打別的魚不行,打它(鱷雀鱔)必須點贊。
這位網友的評論,其實是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評論區當中不少人給制服鱷雀鱔的男子點贊,有人直呼“干得漂亮”。
據我觀察,在網友們的評論中,對男子用魚鏢制服鱷雀鱔的行為,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支持。如果要是換做其他魚種,射魚男子估計早已經被口水給淹沒了。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網友們的生態保護意識還是很強的,尤其是對待這些外來入侵物種,大家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不能仁慈,該出手時必須出手。
對于鱷雀鱔的危害,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說過多次,相信大家基本都了解差不多了,在此咱不多贅述,主要說說它為啥會無端出現在公園的湖泊里面。
都知道,鱷雀鱔是外來物種,如果沒有人引進,它們不可能出現在內陸水域。
2022年12月,鱷雀鱔正式被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可當前,為何還有人在偷偷養殖?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獵奇心在作祟:不少短視頻里“猛魚開箱”的畫面,不少人腦子一熱就下單了;
2、虛榮心膨脹:養條“異寵”在辦公室或客廳顯擺,有些人就感覺倍有面子;
3、有的人在鉆空子:鱷雀鱔一次產卵幾十萬枚,一條幼苗幾塊錢,只要量大就是暴利。同時為了逃避檢查,這些人還玩起了“變裝術”,用“幽靈火箭”、“尖嘴鱷”等花名來掩人耳目。
不過,熱情往往是來得快去得更快。鱷雀鱔這種掠食魚類,吃得多長得快,很快就能長成“一米巨獸”,普通魚缸根本裝不下,養又養不起,于是有人“善心大發”——往公園湖里一倒了之。
這大概率就是鱷雀鱔流入公園的重要原因吧,放生者可能不知道,這樣的放生就是“放禍”,讓本土生態為此買單!
面對鱷雀鱔,“一鏢制服”的物理清除方式固然有效,但治本之策,在于截斷那條“養殖放生鏈”。
在此,微漁君業呼吁廣大網友,別因一時新奇,就去飼養這些外來物種,如果養了,請負責到底——棄養的時候一定要無害化處理,千萬不能一扔了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