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消息,7月8日,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高調宣布,美國政府將全力推動一項“國家農場安全行動計劃”。核心內容直指中國——禁止中國公民購買美國農田,甚至暗示將“收回”已被中企持有的部分土地。白宮聲稱此舉是為防范“外國競爭對手滲透”,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份禁令幾乎是為中國量身定制。
特朗普(資料圖)
一個數字讓美方的“國家安全”理由顯得格外荒謬:中國實體持有的美國農田僅約10萬公頃,占全美農業用地的0.5%。 相比之下,加拿大持有近619萬公頃,占比超三分之一。更諷刺的是,美國外資持有的1800萬公頃農田中,中國份額微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羅林斯辯稱這些土地“靠近軍事基地”,卻又拿不出任何公開證據證明存在監視行為。
中方反應迅速且強硬。7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直言這是“典型的歧視性做法”,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最終必將反噬美國自身。中國駐美使館更一針見血:將正常投資政治化,只會打擊全球對美國市場的信心。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政府此時翻出兩年前的舊議題(2023年參議院曾以91:7通過類似限制法案),絕非偶然。當前美國農業正面臨內憂外患:特朗普強推的“大而美”法案削減農業補貼引發農場主不滿;對華貿易戰中單方面加征關稅,尤其是23%的高額大豆進口稅率(3%基礎稅+20%懲罰性關稅),讓美國豆農痛失中國市場。此時炒作“中國農田威脅”,更像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政治表演。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禁令與美國現實需求存在深刻矛盾。一方面限制中國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另一方面美國農場卻高度依賴包括華人在內的移民勞工。羅林斯發布會當天,就被記者追問移民勞工政策與農業生產的沖突,場面頗為尷尬。經濟邏輯讓位于政治操弄,美國農民反而成了貿易戰中的“人質”。
特朗普(資料圖)
禁令背后的算盤,或許與另一場博弈緊密相關——稀土。美國對中國稀土供應的依賴已是公開軟肋,而中方始終將稀土出口與整體貿易環境掛鉤。特朗普政府近期一邊派財長貝森特釋放“數周內舉行經貿會談”的信號,一邊又突然打出農田禁令這張牌,不排除是以“極限施壓”換取稀土談判籌碼。但這種反復無常的戰術,反而讓國際社會對美國的談判信用打上問號。
禁令的實際經濟沖擊可能有限,但象征意義極其危險。 它標志著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已蔓延至最基礎的農業領域。數據顯示,外資持有美國農田的比例十年間增長了70%,而中國占比反而微不足道。如此背景下單獨針對中國,恰恰暴露了美國對華戰略的偏執。
中美關系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農田禁令像一面鏡子,照見美國對華政策中難以調和的矛盾:既想維護“自由市場”門面,又遏制不住戰略焦慮下的保護主義沖動。當經濟議題被強行塞進“國家安全”的筐里,最終買單的,將是兩國乃至全球消費者的共同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