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契幽懷”閆勇國畫作品賞析:師承之光下的藝術求索
作者 王本平
一次在水香州《丹青千壁》書畫展覽上,我被閆勇的作品深深吸引。欣賞其畫時,能感受到他在藝術道路上的執(zhí)著與追求。自此,我們因藝術結緣,在頻繁的交流中探討創(chuàng)作靈感、繪畫技巧、傳統(tǒng)傳承與現代藝術發(fā)展,我對閆勇的藝術歷程、為人處世及其畫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023年9月,“丹青千壁”閆勇中國畫收藏展在天津水香洲藝術館舉行
閆勇自幼與書畫結緣,高中時師從畢業(yè)于中央美院國畫系的孫玉華老師,負責打理畫室、保管資料的經歷,讓他得以博覽畫冊、接觸專業(yè)知識,并偶然邂逅范曾先生的作品。范曾作品的藝術魅力與理論內涵令他折服,考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成為范曾弟子的夢想愈發(fā)堅定。經過兩年拼搏,他于 1996 年如愿入學,開啟了在范曾先生指導下的藝術之旅。據其同學、著名女畫家、天津農學院藝術系主任張俊老師回憶,閆勇當時在班里學習是最刻苦的學生之一,他不但學習刻苦努力,而且特別講義氣。無論是哪位同學有困難,他都義無反顧的相幫。
范曾先生融合現代教學與傳統(tǒng)師徒傳授的獨特模式,對閆勇影響深遠。現代教學營造的集體學術氛圍,讓學生得以相互切磋;傳統(tǒng)師徒教學則讓他深刻領悟中國畫的程式、理法與本質。范曾授課時神思敏捷、旁征博引,每堂課都如藝術盛宴,令學生沉醉。求學期間,閆勇還受教于杜滋齡、陳玉圃等先生,這些經歷為他奠定了深厚功底,使其山水的寧靜悠遠、花鳥的靈動鮮活都獨具風格。如今,他將這份師承融入天津美術學院的教學中,成為傳承之光的延續(xù)者。
閆勇(左二)與路洪明、白光、范馨心在“丹青千壁”畫展現場
山水意境:青綠新韻與筆墨創(chuàng)新
閆勇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基于對傳統(tǒng)青綠山水的深入研究,大膽強調水墨寫意性與青綠技法的融合,突破傳統(tǒng)工筆勾線賦色的窠臼。他堅守東方文化基調,追求單純、自然、沉著淡雅的色彩觀,遵循“隨類賦彩”原則,注重色墨交融、互補互利,營造超凡脫塵的意蘊。其青綠山水通透明快,賞心悅目,引領觀者步入寧靜美好的山水世界。
閆勇作品《煙波江上》
生煙云樹掛高坡,漁舟牽風蕩晚波。
極得意時揮灑去,自然丘壑不須多。
如作品《煙波江上》,此幅山水以 “一江分兩岸” 的創(chuàng)新構圖,以江面分隔遠近山景與近景亭閣,形成 “險中求穩(wěn)” 的視覺平衡。畫面以青綠水墨為主,通過濃淡對比呈現山勢蒼茫,留白處如宗白華所言 “靈氣往來”,增強空靈與層次感。筆法融合 “勾勒” 與 “渲染”,既保傳統(tǒng)精髓,又注入個人情感 —— 細膩刻畫樹木、粗獷表現山巒,使細節(jié)與整體氣韻兼具。作品不僅描繪山水形態(tài),更借自然景觀傳遞內心寧靜與對生命的思考,觀者可在其中尋得心靈共鳴。
閆勇作品《江山無限圖》
筆落云濤卷碧川,青崖染就萬重煙。
墨分五色藏天趣,意納千峰入畫箋。
拾階而上銜夕照,幽溪疊下叩寒淵。
丹青寫盡山河韻,一紙蒼茫見浩然。
作品 《江山無限圖》 突破傳統(tǒng)青綠山水范式,以石青、石綠為主色調,輔以赭石、花青,通過層層暈染營造虛實相生、朦朧悠遠的意境。近處樹木、山石色彩濃淡豐富,翠綠樹葉與青灰山石在光影中展現生機與質感,色彩成為表達情感的媒介,如流淌的時光訴說山河永恒。筆法靈動多變:山石皴擦以枯濕筆交替,線條蒼勁靈動;樹木勾勒流暢,輔以點染顯蓬勃生機。筆墨節(jié)奏從近實到遠虛,自然過渡,增強空間感與氣韻聯系,讓觀者感受自然的磅礴與靈動。作品既承千年文脈,又融當代思考,傳遞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精神家園的追尋。
閆勇(右二)在“丹青千壁”中國畫收藏展現場
花鳥精神:堅韌品格與人文關懷
在花鳥畫領域,閆勇將山水畫中汲取的養(yǎng)分與筆墨功夫融入其中,既重寫形之“真”,更關注對美善觀念的表達。他認為創(chuàng)作花鳥畫時筆墨可更放松,在“一放一松”間展現畫家的筆墨涵養(yǎng)。
閆勇作品《獨立寒梅中》
冰霜磨練后,忽放幾枝新。
獨立江山暮,能開天地春。
千磨還堅勁,誰與斗精神。
自然空色相,任爾西北風。
作品《獨立寒梅中》以冬雪、頑石、灰鷹、寒梅構建出蒼茫而堅韌的意境。閆勇以枯筆皴擦頑石,顯歲月滄桑;用濃墨重彩刻畫灰鷹,羽翼紋理清晰,姿態(tài)睥睨天下;寒梅枝干虬曲,略施粉色點染,在白雪中格外醒目。灰鷹的傲然、寒梅的堅韌、頑石的剛毅,共同奏響生命贊歌。構圖上,上下分割形成強烈視覺張力;筆墨借鑒草書筆意,畫鷹線條流暢帶頓挫,羽毛用 “破墨法” 顯層次;梅枝以金石般線條勾勒,花瓣 “點厾法” 疏密有致。作品不重寫實而重寫意,通過意象組合傳遞不屈精神,讓觀者在寒冷中感受生命的蓬勃。
閆勇作品《梅妻鶴子圖》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作品《梅妻鶴子圖》是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典范。閆勇延續(xù)范曾 “以形寫神” 的筆法刻畫林逋:素袍隱士倚梅而立,衣紋線條勁挺卻添溫潤,似怕驚擾這份寧靜。創(chuàng)新處在于對 “梅” 與 “鶴” 的演繹 —— 梅枝交錯顯蓬勃生機,老干皴裂而新蕊含嫩粉,鶴側身偎依林逋,顯親昵溫情,打破 “隱士避世” 的刻板印象,詮釋為對精神世界的主動堅守。色調以水墨為主,林逋絲帶與鶴頂朱砂如寒夜星火,既保文人畫清雅,又添人間煙火氣。留白處題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筆鋒灑脫,恰是其藝術之路的寫照:師法前人而不被框定,以自我理解賦予古老題材新生命。
“丹青千壁”閆勇中國畫收藏展現場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閆勇的山水畫立足傳統(tǒng)青綠,強調水墨寫意與青綠融合,打破工筆勾線賦色的傳統(tǒng),遵循 “隨類賦彩”,追求色墨交融、沉著淡雅,作品通透明快,引觀者入畫中天地。
在花鳥畫領域,他將山水畫的筆墨功夫融入其中,既重 “寫形之真”,又重美與善的表達,主張創(chuàng)作時 “放松筆墨” 以顯涵養(yǎng)。
閆勇對范曾人物畫的傳承,他并非復刻,而是將其 “浩然正氣” 轉化為更細膩的人文關懷,延續(xù) “以人物載道” 的核心,讓古人形象傳遞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
天津美術館館長馬馳曾評價:在閆勇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大篇幅的青與綠,他用這蔓延開來的青綠,銜接起了春夏秋冬,也跨越了歷史、現在與未來。傳統(tǒng)青綠一脈,法度謹嚴,氣象恒遠,多少丹青高手,沉溺于古法中難有新意。 然江山代有人才出,草木芳華,蓬勃氣象,亦是中國山水精神寓意所在。古往今來,無論何種流派,哪些語言,其實畫家最大的本事就是引君入境,這也像極了戲劇導演,在暗寂的劇場里帶著觀眾走向一個個跌宕起伏— —如果真的把繪畫比喻為一場無聲的戲劇,那么閆勇的劇情肯定是青春的,朝氣的,附著那么一點點陽光下的動感,演繹風清日麗,走向春和景明,帶著大家,一起聞香盤坐,心存喜悅。(作者 王本平 詩人 畫家 藝術評論家 較原文有刪減,小標題為摘編者所取。作品圖為閆勇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