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老早就講過,為什么要搞雙座型的殲-20呢?排除了各種可能性之外,剩下的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考慮到攜帶“忠誠僚機”作戰的問題。畢竟,你說五代機搞一個雙座教練型,大可不必,而且似乎沒人這么搞。但是如果說,搞一個可以和無人機協同作戰的雙座機,誰都會認為這種想法很合理、很符合邏輯。
至于為什么又說雙座型殲-20,可能是國產戰斗機設計思路改變的一個契機呢?這就要回頭看一看我們國產戰斗機的設計思路了。
早的不講,咱們就講純血的國產戰斗機,其實說起來真正的型號也有限。早的是殲-10,然后是殲-20,現在又有了一個殲-35,未來還有殲-36、殲-50。現在已經落聽的,就是殲-10系列、殲-20系列和殲-35,其他的還都算不上純血國產戰斗機。
你看一看,這些純血的國產戰斗機有什么特點呢?那就是在設計取向上,多用途性往往排在了后面。殲-10是一個典型的空優戰斗機;殲-20我以前說過,我的觀點是,有截擊機的設計取向;而殲-35乍一看,可能是一個多用途戰斗機,但是它的彈倉尺寸能夠容納大直徑的彈藥嗎?如果這個回答是不能的話,你說它能算得上真正的多用途戰斗機嗎?
在戰斗機設計當中,把多用途性能往后排,我想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需求的設定,另一個是技術的限制。從需求設定上來說,過去我們空戰任務主要的還是防空,其實這個從我們空軍的發展歷史上也可以看到,我們早期的空軍,看上去更像一支國土防空軍。
在我們整個空軍的作戰史當中,對敵方實施遠程、中大規模的空對地、空對海作戰,基本上這樣的戰例是屈指可數的。沒辦法,誰讓過去我們一直面對強敵呢,在強敵的壓制下,你想進攻,你防還防不過來,所以在戰斗機的設計任務的排序當中,往往把空戰、把空中的截擊放在了前面,而多用途性能排序放到了后面。
技術上的限制,一個是總體技術的限制,畢竟很長時間,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是有差距的。另外因為要面對強敵,在我們的有限的技術能力基礎上,怎么樣把空中作戰、把截擊作戰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呢?這就要吃其他方面的潛力了。反正一個飛機,你的空間、重量就是這么大,這些資源向哪個方向傾斜,哪個方向的能力就會更強,而相對的,另一個方面就會偏弱。
當然到了殲-35這,性質就不一樣了,殲-35這可能制約更多的是技術制約。
為什么說到殲-20S這,就迎來了一個轉變的契機了呢?這個東西就要說到無人機了。五代機是采用彈倉攜彈方式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帶彈能量。所以美國最早的五代機F-22,多用途性能也不好,當時美軍的彌補措施是,發展小直徑、高精度的對地攻擊彈藥,但是你的精度再高,小直徑畢竟帶來了威力不足的問題,所以它的多用途功能不強。而到了F-35這,為了強調多用途性,為了強調對地攻擊的能力,生生的搞了兩個大彈倉,可以塞進1000磅的炸彈,但是付出的代價也很大,F-35其他方面的能力出現了明顯的滑坡。
那么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大家不約而同的都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讓五代機跟著一個“拎包的”。“拎包的”人可以各式各樣,甚至像B-21都可以作為“拎包者”的角色,但是大家想的最多的還是“忠誠僚機”無人機。
過去在討論“忠誠僚機”無人機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更偏向于用無人機提升有人機的空戰能力,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的各種信息和資料,往往也都是在講無人機空戰的問題。其實無人機進入到空中作戰領域,它的應用順序和有人機進入空戰領域的應用順序應該是一樣的。
有人機最早進入空戰領域是執行什么任務呢?執行偵察任務,那個時候,搞遠程炮兵的炮兵校射最早用到了飛機。偵察之后,進入的是什么任務呢?是對地攻擊,拿著個迫擊炮彈、拿著手榴彈向下扔,而真正進入空戰是更后面的事情了。
那么無人機進入到作戰領域,我想邏輯上順序也和這個應該是一樣的,首先是偵察,這個階段現在已經走得比較成熟了,差一點的是戰役戰略性的偵察。接下來的下一步,一定是對地攻擊,對地攻擊任務比空戰任務要簡單許多,而且對于現有的隱身飛機來說,對地攻擊的缺陷也的確需要一個途徑加以彌補,這使得無人機和有人機協同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需求明顯凸顯出來了。
可能有人會想,執行對地攻擊任務,那要多大的無人機?要帶那么大個的彈,就要造那么大個的無人機,要想跟上有人機,那起碼要和有人機飛的一樣快,而且你要配合有人機作戰,是不是和有人機一樣也要有來有往呢?我想如果這么想,這個思路就有點偏了。實際上把有人加無人空戰系統當中,對地攻擊的無人機想的太復雜,成本也必然大幅上升了。
對于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無人機來說,你可以最簡單的把它想象為就是一個巡航導彈。巡航導彈,不就是一個無人飛行器,不就是一個無人機嗎?至于說干嘛要有來有回,我只要跟著出來,投放攻擊目標,我用不著回去,而且采用有人機操控的方式,控制方面也可以壓縮到最低,特別是對人工智能的要求,基本上就處于可以掌控的狀態了。
這樣一來,五代機的帶彈問題是不是就可以解決了呢?至于說像飛行性能、飛行速度那些問題,都可以大幅的降低要求,最大飛行速度能達到有人機的巡航速度就可以了。因為所謂的攻擊型的無人僚機,并不一定要跟著有人機貼身飛行,可能雙方離的距離會有上百公里甚至幾百公里,這樣一來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好解決了呢?
那么把這一套東西想通了之后,想一想殲-20S這個意義是不是就很大了呢?如果實現了這樣的一個匹配,有人無人的空戰系統,首先在對地攻擊作戰方面實現突破的話,那么殲-20的多用途作戰性能是不是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了,而我們純血國產戰斗機多用途性能是不是也由此迎來了一個轉機呢?
當然這一切統統都是腦補,因為實際的情況我們不可能知道。我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殲-20的系列當中出現了雙座型的殲-20S,而殲-20S的出現,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