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五代戰斗機的逐步普及和中國搶先叩開第六代戰斗機的大門,“下一個時代的空戰該怎么打”,注定將成為當下和未來的一個時期內,全球各國都會去思考和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目前看來,以“有人駕駛戰機+無人僚機”的體系化形式作戰,基本將成為各主要軍事強國的主流發展方向,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國都在積極探索這一組合。而在此過程中,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出現了,那就是“單座型戰斗機是否會在未來遭到淘汰?”
無人僚機將成為未來空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知道,各界普遍認為,可搭載2名飛行員的雙座型戰斗機,天然更適合與無人僚機“組合到一起”。原因很簡單,那就是2名飛行員可更好地分工協作,其中一人將主要精力用于駕駛戰斗機,另一人可專注于對無人機的操控。若是只有1名飛行員,則很可能因“又要開自己,又要開僚機”而導致負擔過重,進而陷入“哪項工作都沒能做好”的窘境之中。
殲-20S縮比模型
目前看來,中美兩國在探索有人駕駛戰機與無人僚機的協同作戰方面,進展相對較快。去年,美國空軍曾對XQ-58A無人機進行測試,負責操控XQ-58A并與之進行協同的有人駕駛戰機,是一架雙座型的F-15E“攻擊鷹”。而在中國這里,我們于去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了國產雙座型五代機殲-20S的縮比模型,其增加的后座飛行員和駕駛艙內的操作界面,被認為就是用來操控無人僚機的。
殲-36采用了并列雙座布局
不僅如此,在第六代戰斗機時代,2名飛行員“一人開飛機,一人開無人僚機”的分工協作方式,或也將就此沿用下去。可能被命名為殲-36的國產六代機原型機,基本已被確定采用了并列雙座布局;至于說可能被命名為殲-50的國產六代機原型機,則被猜測認為采用了傳統的縱列雙座布局。于是乎,這是否預示著戰斗機誕生以來所使用過的最早的駕駛艙模式,即“單人單座布局”,將就此消失呢?對于這個問題,或許我們該從兩個角度來看待。
雙座型戰斗機
一方面,無人僚機的出現和空戰形態的變化,確實給飛行員帶來了更多的工作量。飛行員要在強度高且節奏快的現代空戰中,快速做出大量最優決策,才有可能戰勝對手。面對如此巨大的負擔,若是能夠多一個大腦、多一雙手和多兩只眼睛,那自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負擔,雙座型戰斗機的優越之處就在于此。
國產隱身無人機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想,無人僚機給飛行員所帶來的全新的負擔和工作量,其實也與當下仍不夠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有關,說白了就是“無人機還不夠聰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各類新技術的誕生和運用,無人僚機所搭載的人工智能系統注定將越來越強大,逐步減少對飛行員的依賴。待到那時,單座型戰斗機飛行員的負擔,或與雙座型戰斗機每名飛行員的負擔差不多,那還有何必要一定搭載2名飛行員呢?
雙座型戰斗機的飛行性能要比同型號的單座戰斗機低一些
況且,在同一款戰斗機中,單座型和雙座型往往會在很多關鍵的飛行性能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為雙座型戰斗機的最高升限比單座型戰斗機低、雙座型戰斗機的航程和作戰半徑比單座型戰斗機少、雙座型戰斗機的最大飛行速度比單座型戰斗機慢,以及雙座型戰斗機的生產難度和成本,要比單座型戰斗機高,這些都是增加1名飛行員和駕駛艙系統所需付出的代價。而如果人工智能系統真的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以至于用不著再由1名專門的飛行員去操控無人僚機,那可與無人僚機實現協同作戰的有人駕駛戰斗機,就用不著再面對此類問題了。
無人機必將愈發智能
所以說,在“有人駕駛戰機+無人僚機”的組合逐步成為主流的情況下,雙座型戰斗機更加“吃香”一事或只是暫時的,單座型戰斗機則還遠未到要被淘汰的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